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和平运动

和平运动

和平运动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0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政治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专利文献98277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人民公安等; 和平运动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孟端星、熊伟民、丁原洪等。

和平运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98277 占比:99.84%

总计:98430篇

和平运动—发文趋势图

和平运动

-研究学者

  • 孟端星
  • 熊伟民
  • 丁原洪
  • 崔卫平
  • 张广立
  • 李季仁
  • 李德龙
  • 李贤华
  • 杨潜
  • 杨秀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振涛; 唐永亮
    • 摘要: 清水几太郎是日本战后著名思想家,在1945-1960年间积极参加和平运动,被称为"庶民思想家""民众的代言人".尽管其后来思想发生转向,但也不可否认其和平思想对当时日本和平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水几太郎的战后和平思想是围绕着和平运动展开的,主要包括反对单独媾和、军事基地、再军备、修宪等内容.这却促进了当时大众运动的蓬勃发展与和平思想的普及.支持激进主义虽然是其思想的独特之处,但是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和反对.将清水几太郎的和平思想放在战后日本和平运动流脉中进行考察,分析其思想内涵、特征与影响,既有助于客观评价清水几太郎,也有助于深刻把握当代日本和平运动的发展与走向.
    • 向明; 郝宝平
    • 摘要: 二战后,一些左翼科学文化界名人发起世界和平运动,新中国也是世界和平运动的参与国之一.20世纪50年代,面对美国的核威胁,世界和平大会提出禁止使用原子武器的号召,开展了大规模反对原子武器的签名活动.苏联提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议题,承诺向社会主义国家传授原子能科学技术经验.中国不失时机地提出发展原子能的战略决策,并在国内开展原子能的宣传与教育运动,为集中力量进行原子能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 贺渊
    • 摘要: 陶希圣何许人也?如今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他是一个颇有建树的学者,也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政客。日本侵华以后,他热心于和日本议和,竭力促成国民党中央与日本和谈,一度是“和平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但在南京伪国民政府即将建立、汪精卫准备与日本签订卖国秘密协定的时刻,他和高宗武迷途知返,回到香港并将密约公之于众。
  • 4. 和平运动与国际主义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霍尔格·内林; 朱雅莉
    • 摘要: 19-20世纪(欧洲)和平运动是国际主义的载体形式之一.在欧洲和平运动中,民族国家趋势和国际主义者目标间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联系,以至于普遍拥有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国际主义者对国际主义的含义及其实践出现了争议,并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 史林凡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些典型舆论事件的真相是复杂的,不宜简单地被视为绥靖政策的民意基础。面对接踵而至的国际危机,活跃的英国和平运动出现严重分裂,并成为其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虽然英国和平运动的主流拒绝“绥靖化”,但英国宪政体制的弊端和张伯伦内阁决策的高度封闭使抗击法西斯侵略的舆论呼声无法体现于外交政策中。
    • 郭辉
    • 摘要: 很多人认为,世界反战和平运动是从二战结束后开始的。其实不然,推动和平运动发展的近代大规模战争是拿破仑战争,世界上第一个和平协会正是因其于1815年在纽约成立。此后,伦敦、日内瓦和巴黎等地国际和平运动也逐渐活跃起来。而1889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议员大会和世界和平大会,则掀开了大规模国际和平运动的帷幕。国际议员大会后来改名为“国际议员联盟”,与两年后成立的国际和平署。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国际和平组织。
    • 弓楷
    • 摘要: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随着直系取得北京政府的统治权,直系江苏督军齐燮元和皖系浙江督军卢永祥之间关系日趋紧张,江浙两省之间也战云密布。然而,江浙战争于1924年9月3日才正式打响,期间存在着一场历时一年的和平运动。这场和平运动的开展不仅是江浙绅商奔走斡旋的结果,也深受齐卢双方战前战争准备不充分和上海存在外国租界等因素的影响。
    • 张志勇; 范前锋
    • 摘要: 今年适逢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70周年."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本文从武汉近代学者陶希圣挟笔从政的角度,观照抗战时局危亡时期,一代学人的心路嬗变轨迹,重点放在陶希圣人生大转折的最重要阶段,即"随汪反汪"、参与和脱离"和平运动"的前前后后.具体剖析其在1937年7月至1940年1月的两年半时间里,从作为"和平运动"理论的提出者和亲身实践者的"半截子汉奸",到向重庆的抗战阵营暗通款曲、输诚效忠,退出"和平运动",最终回归重庆的抗战洪流,抵御外辱,成为蒋介石的"笔杆子"和"文胆",成为"爱国不分先后"的"后来者"的传奇历程.
    • 郭辉
    • 摘要: 1966年,约翰·列侬作为英国披头士乐队的灵魂人物,当在美国被问到对越南战争的态度时,只是淡淡地说:我们不喜欢战争,战争是错误的。但到了1968年,他却一改常态,在披头士乐队的同名专辑《The Beatles》中,收录了他创作的第一首涉及政治观点的歌曲《革命》,号召人们通过非暴力方式反时战争、争取和平。有人分析说,约翰·列侬步入政治领域跟他结识了日裔美籍前卫音乐家小野洋子有很大关系。1969年3月,约翰·列侬与小野洋子前往荷兰度蜜月,在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酒店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床上和平运动",向各大媒体宣扬只能以和平手段争取和平的政治观点.
    • 杨潜
    • 摘要: 1939年12月4日,寓居北平近八年之久的吴佩孚。逝世于什锦花园胡同11号公馆,享年六十六岁。吴佩孚早已远离了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却在日本驻华军人策动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后,成了各方政治力量竞相争取与联合的对象。日本人打的算盘是:让社会声望极高。且一贯敌视日本的北洋旧人吴佩孚“出山”.是推行所谓中日“和平运动”最有说服力的招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