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贵阳
  • 出版时间: 2018-10-20

主办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城市公园中不同场地的空间特征可以影响游人的活动方式与分布,而游人活动偏好对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至关重要.本文以上海鲁迅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行为观察法和调查问卷对公园中游人的分布和活动进行记录;其次根据公园中游人的分布情况对其活动场地的可达性、空间围合度以及植物光环境等场地特征进行测量记录;最后通过量化的方法分析公园中不同植物空间特征对游人行为分布的影响,从游人活动偏好的角度为未来城市公园的改造与新建提供参考.
  • 摘要:随着城市修补工作的深入,小微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地位越发凸显,特别是北京老城这种城市功能紧凑的地区.该文选取北京老城中居住街区小微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平台对北京老城居住街区的小微绿地分布情况进行量化处理.结合实地调研,对研究范围内小微绿地的周长、面积、位置、服务设施和植物绿化等现状情况进行研究统计.总结当前北京老城小微绿地建设特点,对小微绿地的优化提出合理的建议.
  • 摘要:郊野公园位于城市近郊区,作为一种新型城市绿地,在维护生态系统、完善游憩功能、推动城市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郊野公园的历史及发展情况进行综述,结合主要划分标准,对北京市48个已建成郊野公园进行统计、分类,总结不同类型郊野公园的特征.对各类型郊野公园的分布、规模面积进行分析,并探讨不同类型郊野公园的功能差异.本文为完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确定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布局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
  • 摘要:在城市更新、土地存量优化、城市修补的语境下,论文旨在解决服务于居民日常游憩的社区绿地营造过程中,公众景观功能需求的意愿表达与空间营造实践的渠道过于单一和低效、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管理体系的问题.本文首先界定非正式开发景观的概念,研究非正式开发景观空间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基于非正式开发的景观空间生产的管理策略和空间利用策略.管理策略从政策与管控措施、规划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动态渐进性更新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空间利用策略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尺度提出空间评价、不同空间类型的利用策略.本文旨在构建以居民为参与主体的日常游憩型社区景观营建的管理与实施框架,为政府管理者提供引导性,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者的优势相结合,拓展景观空间的类型和内涵.
  • 摘要:研究人体热生理感受与街道风景园林风、湿、热小气候要素和街道开敞空间三者之间的耦合互动关系.以上海古北黄金城道步行街为试验地,实验集取了可穿戴传感器获取皮肤温度(指尖、胸部)、皮电活动(EDA)、血容量搏动(BVP)、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人体生理数据,在ErgoLAB人机环境同步系统中,经滤波处理、图像反卷积处理、奇异点纠正、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散点图生成生理感受指标,通过各生理指标分析,实现了街道风景园林小气候人体感受的量化.研究得出影响人体热生理感应的各项评价指标以及影响人体舒适感受的空间环境特征.集取可穿戴传感器获取热生理感应参数,评价街道小气候人体感应,理解城市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机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面向城市街道空间的小气候适应性规划设计策略,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对气候变化.
  • 摘要: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规律,分析人居环境演变分异与成因.以"北上广深"为例,运用熵权法测算并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并通过平均值与总体标准偏差的量化分析来研究2006~2016年间城市人居环境的时间分异、系统分异和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时间分异特征,"北上广深"在10年间的人居环境质量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并表现出明显离散特征.②系统分异特征,人居环境各子系统存在明显系统分异特征,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子系统分异中的社会系统和支撑系统分异明显,人口系统、居住系统和环境系统分异较小.③供给侧和需求侧因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居环境的主体"人"是其演变过程中造成时间分异与系统分异的成因.
  • 摘要:在存量规划背景下,如何以有限的空间资源应对多元的空间价值诉求,已成为城市建设活动中的焦点.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混合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已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在传统城市公园建设中常被作为线性要素对待的公园边界,其三维属性有待挖掘.本文以北京北中轴地区3个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集中建设的传统公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城市、社区、景观设施3个尺度深入探讨城市公园边界空间土地整合与功能转换的更新方法,以改变传统公园结构,推动存量规划背景下的旧城区绿网更新,为新时代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在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日趋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大数据的出现为风景园林领域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大数据支持下城市绿地游憩研究的总结分析,探讨了城市绿地游憩大数据的特征和类型,分析发现游憩大数据除了具有传统大数据"5V"特点之外,还具有多源性、客观性、动态性、现实性、精细性等特征,梳理了城市绿地游憩的大数据,主要有移动定位数据、媒体网络数据、社交网络数据、GPS和地图影像数据等类型.同时,从游憩行为、偏好及满意度和游憩服务评价等方面总结了大数据支持下城市绿地游憩理论研究以及不同尺度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方法.最后,分析了现阶段大数据在城市绿地游憩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即大数据获取和分析处理困难、大数据本身具有偏向性、精确性和准确性有限等,并提出了今后大数据的发展机遇.
  • 摘要:在城市更新转型的新时代,社区微更新是人居空间治理的创新举措.研究基于地方营造的日常生活视角,结合上海老旧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案例,提出了文创介入的公共生活联结、功能混合的资源集约利用、共建共享的慢行绿色重构、上下结合的多元协同共治等四种更新途径,探讨如何链接地方资源文化、驱动地方创造力,以期对新时代下空间治理长效机制的探索和良性社区共同体的培育有所助益.
  • 摘要:基于团队研究积累,对比研究风景园林中的地形设计与风湿热等小气候要素、热感受之间的关系,研究目的是对比理想风景园林小气候环境,寻找改善城市广场小气候人体热舒适感受的地形设计途径.以上海世纪广场和辰山植物园为例,实测了夏季不同地形空间中的小气候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太阳辐射4项环境数据,统计热舒适客观评价指标,收集受试者的热感觉问卷.通过比较分析主观热感受、热舒适客观评价指标和小气候物理要素数据,实现风景园林小气候热舒适感受的量化,并对比不同坡向、坡高、坡位与不同遮荫情况的地形空间对夏季人体热舒适感受的影响,发现热舒适性较好的是坡向与风向垂直的地形景观的迎风坡脚处,分析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和作用规律,进而提出城市广场热舒适性能优化的地形设计策略,以小气候适宜性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营造人居环境.
  • 摘要:建设用地减量化背景下,上海郊野公园在创新的方式上利用了郊野单元多规合一的平台优势和相关配套政策,对"田水路林村厂"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并叠加了游憩功能.其中如何配套相关政策推动减量实施并为郊野公园配套用地建设是规划难点.本文研究了上海郊野公园六个一期试点的用地规划减量化政策与运作机制.根据现阶段上海郊野公园配套政策,归纳为郊野单元政策、类集建区政策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其减量化运作机制包含有五个实施流程.此外,非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减量联动调整,以实现郊区全地类的统筹优化.研究得出上海郊野公园用地规划通过多规合一和政策引导的建设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规划方法的革新.
  • 摘要: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亟待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游憩需要和城市开放空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介绍生活圈理念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进展,研究以上海为例界定生活圈等级层次,并辨析与生活圈对应的城市开放空间,提出其布局调适的要点,最后讨论了布局调适策略.作为风景园林视角下的生活圈理论应用,旨在为中国城市休闲游憩功能及开放空间未来发展提升提供指导.
  • 摘要:当前,各地对城市景观环境营造愈加重视,绿化建设成绩显著.但近年来,发生在户外景观空间中的跌倒、摔伤、溺水、触电等事故屡屡见诸报端,日益引发社会对户外景观设施安全性的关注.以往研究较少涉及城市户外景观设施的安全性层面.本文首先使用户外景观设施安全满意度量表,结合现场观察和深入访谈,对公众使用各类户外景观设施的安全性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和数据处理分析,得出设施安全满意度结果;在此基础上,使用spss工具对各设施安全满意度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结合受访者个人信息,分析出不同人群属性下公众对各类户外景观设施安全评价的总体倾向.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户外景观空间的安全性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 摘要:健身主体微气候偏好与健身空间微气候环境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着其自发性健身活动意愿及活动效率.本文以哈尔滨市民日常健身行为频发的综合性公园——兆麟公园为研究区域,选择春、夏、秋三季,将全日划分为初温、积温、高温及降温四个时段,根据预调研结果对低龄儿童、中壮年群体以及老年群体聚集频率较高的六个健身空间进行活动人次分段监测.同时对其健身空间微气候因子进行定点测量.揭示健身主体时空分布特征基础上,利用多重比较Scheffe法(P=0.05)对各健身主体所在活动场地微气候因子的季相性及时段性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在微气候适应性原则主导下,优先满足不同年龄段对健身空间的微气候偏好需求,提高不同年龄结构群体的自发性健身活动意愿,将寒地城市公园健身空间的社会功能、审美功能与微气候物理空间的适应性原则紧密结合.
  • 摘要:荷兰,作为低地城市一直与水进行抗争.其悠久的水管理发展历史及著名的水利项目使得荷兰在水管理方面享誉全球.20世纪初,荷兰提出了"还河流以空间"计划,水管理思维由"单一目标"转变为"多目标协同",将洪水防御与空间质量同时纳入水管理体系中,最终达到防洪与城市发展的双重目的.在多目标协同的过程中,风景园林学科在空间设计、协调人类活动与河流空间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荷兰水管理的发展历程,总结不同历史时期荷兰面临的洪水防御问题、水管理目标、理念、代表案例,探究"还河流以空间"(room for the river)计划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倾向.通过剖析项目的空间策略,从扩展防御性物理空间、基于防洪措施的空间设计、基于空间质量评估体系的防洪措施三个方面例证"还河流以空间"计划的空间态度以及实质内涵.
  • 摘要:本文以乌兰察布风景道规划为例,由国内外对生态廊道的研究入手,在分析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廊道的功能及意义展开深入探讨.研究以乌兰察布市域核心区域为研究范围,以2016年遥感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MSPA分析法识别并提取研究范围内核心区、连接桥、孤岛等生态要素,挖掘区域生态空间对其合理保护,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同时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选取斑块间缺乏生态连通的区域,提出合理的廊道规划建议.
  • 摘要:绿道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和体闲网络组成部分,很多大城市如北京已经逐步规划和建设城市的绿道系统,但相关的绩效评价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新的时代,互联网社交平台如新浪微博和博客成了大量使用者发表看法和评价的平台,通过对其提供的大量文本数据进行挖掘,往往能了解到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客观评价,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调研方式的不足.本文通过文本爬取和NLPIR平台大数据分析,对北京的三个典型建成绿道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分析人们对绿道的情感认知、对绿道做出不同情绪评价的原因、对绿道不同空间节点的关注度以及绿道上的活动类型和偏好,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对未来城市绿道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提出建议.
  • 摘要:大数据的应用在各行各业都受到普遍的高度关注,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过度依赖主观经验的传统风景同林规划设计方式对大众实际需求的把握开始显得力不从心.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是一种表示地理实体的点状数据,包含坐标、位置等空间信息和名称、类别等属性信息,属于比较容易获得的一种城市数据类型.依靠在百度地图开放平台上获得的深圳市福田区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和层次分析法完成人群对风雨连廊的需求度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连廊的初步选址,再通过对高需求度区域中的街道进行景观性评价来选择具体的连廊载体街道,最终得到连廊的选址规划图.总体而言,依据POI数据的城市景观设施需求度分析有助于提高风景园林师对景观设施的选址等前期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数据越来越丰富的未来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 摘要:近年来,中国城市化水平取得重要进展,但却相应地出现了城市无序蔓延的现象,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带,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剧烈.在这样一个区域环境下,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控制城市的健康良好扩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新时代的风景园林建设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城市边缘区及其动态发展性特点、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以及城市边缘区城市发展与绿色空间的关系等内容,探究基于动态发展性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规划设计策略,并通过实践项目加以说明.
  •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城区居住型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开放数据获得步行流量与空间特征,建立两者间耦合机理.首先,通过爬取城市开放地图、识别街景图像等方法,提取街道空间形态特征、组织特征及公共设施便捷性,通过VGI结合ArcGIS平台获得步行流量数据.其次,基于社区历史演进及空间特征差异检验,将居住型街道样本分为传统式街坊型、混合式单位型、封闭式物管型三类六种典型类型.再次,利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基于典型类型街道提取影响步行流量的空间特征.最后,通过线性回归模拟,分析各类典型居住型街道步行流量影响因子的影响强度差异,并横向对比各空间特征的影响机理,旨在为塑造促进步行的居住型街道空间提供数据支撑.
  • 摘要:景观绩效系列(LPS)是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LAF)为发展可持续的风景园林而搭建的交流平台,旨在通过明确的评估内容来提供量化的评估方法、共享的成功案例.随着近年城市建设,城市建成区的景观环境品质能否满足使用人群对于户外环境的要求成为衡量项目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选取北京市城区一处带状绿地作为案例地,基于ENVI-met平台和Rayman模型对夏季场地的实测数据进行拟合与验证,对绿地实际的缓解城市热岛、提供降温效益、提升环境热舒适度方面进行量化评价.通过此类研究方法的研究为提升建成环境的热舒适度方面提供参考,也将此方法作为项目景观绩效评价的工具内容进行拓展.
  • 摘要:社区花园是国内外城市优化绿色空间的良好途径之一,社区在整合生产性景观和园艺疗法的同时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文品质.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开始出现不同类型的社区花园,但是目前尚无针对社区花园的服务效益及其可持续性的评价体系.本文梳理了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发布的11个与社区花园相关案例的景观绩效系列(Landscape Performance Series,简称LPS),对其项目类型、规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LPS对于中国社区花园建设的适用性,为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优化提供新思路.
  • 摘要:城市化背景下,生态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是当前生态变化研究重点领域.水景观作为缓解城市热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已有大量涉及水景观与热环境关联性的研究,但基于热形耦合的水景观分散度研究较少.因此基于广义建筑学空间本体角度,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量化不同分散度水景观降温能力,结果表明,随着水面率不断提高,不同分散度水景观热调节能力均不断增强,但就降温幅度与辐射范围而言,分散式水景观降温效果明显优于集中式水景观.最后利用济南古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尺度下的城市三维空间模型进行实证探究,得出适宜该片区水景观优化设计的温度与湿度影响范围修正系数分别为-1.07和-0.026.最后利用人体温度阈值①和最优热效应综合评价,得出基于水景观分散度的优化设计应保证水面率指标在4%~16%之间.
  • 摘要:滨海公园不仅是居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也是提升景观品质、促进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色彩作为通往空间进程的一个度量,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因素.其合理选择与配置不仅是整体设计成功的重要前提,而且能显著地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由此,本文基于"色彩形象坐标"相关理论、色彩HSB值,运用ColorImpact、Adobe Photoshop等色彩分析工具,分别以一个空间色彩规划成功的优秀案例——潘扎城(Panza)城市空间色彩与地处漳州开发区的南太武黄金海岸滨海公园色彩这两者为研究对象,从色彩的HSB值、"五职能色"及其间之关系等方面对两者的色彩选择与配置进行量化分析与比较研究,并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为漳州滨海公园景观色彩提供针对性策略,也为全国滨海公园类似问题提供启发性思考与经验.
  • 摘要:中国视残人口较多,且是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视障人群是中国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而作为与无障碍设计紧密联系的环境友好服务型设计,却很少关注视障者的休闲出行问题.绿道是休闲出行重要的空间载体,中国各省市的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正纷纷筹划编制中,是实现视障人群休闲出行的重要机会.视障人群休闲出行需求分析是实现"以人为本"评价绿道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视障人群的休闲出行与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的供需现状,得出视障人群休闲出行需求对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的满意度结果,参考《无障碍设计规范》,结合国外无障碍设计经验,对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的节点系统、游径系统、绿道绿化和绿道设施四个组成要素进行改进.
  • 摘要:在全域旅游与全民运动不断推广的背景下,以冲浪运动为特色的运动旅游正逐渐兴起.然而,由于多方因素,冲浪者不能便捷享受浪区资源.以现场信息收集、现场及网络问卷访谈、网评聚类采集等方式,以机器学习的方法聚类识别、评价、构建冲浪胜地旅游者的游客画像,能够为冲浪度假区提供规划设计的辅助决策.以日月湾浪区为例,具体包括:(1)量化分析现场信息、现场问卷访谈、网络问卷,数据挖掘网络评论,从运动行为偏好、游赏行为偏好、旅宿行为偏好三个维度分析游客特征;(2)分析三类数据收集方式在实现游客画像方面的优劣势;(3)结合三类调研中游客偏好与游客相关要素间构建游客画像数据库;(4)依据游客画像总结不同游客对冲浪胜地的需求规则,提出冲浪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导则.研究结果表明:游客选择冲浪胜地的主要因素依次包括安全、浪况、俱乐部、交通、住宿、餐饮等,爱好日月湾浪区的主要因素依次包括交通便利、浪质缓软、俱乐部活动多样等,偏好冲浪的时间依次为11~12月(初学稳浪)、3~4月(温度适宜)、6~8月(台风大浪)等,冲浪者对日月湾的主要建议包括增加高质量住宿场所、增加当地特色餐饮、改善个别俱乐部条件、控制开发强度等.根据预测模型推演,冲浪胜地游客重点消费人群为20~30岁,以度假为目的实行短期制学习的冲浪中高收入游客,在冲浪区规划中可按照这类游客偏好进行重点考虑,并在网络人群中挖掘同样具有此类属性的潜在游客,在景区规划中依据游客画像属性增设对应需求的住宿、餐饮、娱乐休闲设施.
  • 摘要: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强,风景园林担负着营造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时代使命.厘清了当前城乡人居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明确了风景园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阐明了美好生活需求导向下风景园林转型发展的内涵和特征:表现为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开发建设速度"为中心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转变、由"自上而下"的指标化规划建设向以"绿色包容"为核心的品质和绩效转变、由表象的绿化美化向以人文化人性化为归宿的智慧服务转变.进一步针对风景园林转型发展需求,构建了科学研究、规划建设、保护管理三个层面的系统实施路径.以期促进新时代风景园林以人为本的转型发展,为建设新时代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人居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 摘要:在全域旅游、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路径常以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主、以核心景区为辅,旅游者的出行常受到网评体验的影响.在各网站海量网评中,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挖掘数据,构建旅游目的地城市评价与分类规则模型,是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主的旅游规划与大数据应用之间的交叉探索,也是更科学性的计算机辅助旅游目的地筛选与智慧景区规划的决策参考.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空间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算法理论,定义评分、评价热度、评热比,提出旅游目的地评价决策理论;(2)选择旅游网站城市评价端口,挖掘热评数据,构建评分梯度优化与排序聚类模型、热度聚类评分与排序规则模型及旅游目的地城市分类规则模型,总结目的地城市评热比与城市风景资源分类规则的应用场景;(3)以Python网络数据挖掘脚本于旅游门户网站抓取中国342个城市中共计3118293个旅游目的地评价数据,表明:网络评价前3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分别为那曲(西藏)、博尔塔拉(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新疆).网络热度前3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厦门,评热比前3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分别为那曲(西藏)、阿里(西藏)、阿勒泰(新疆).结合地形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分类规则表明:高评价目的地集中于西北、西南、华南、东北北部与长三角地区,地形景区受欢迎度依次为山脉、高原、盆地、平原,游客较人文景点而言更偏爱自然风景旅游地.
  • 摘要:风景园林的服务对象面对公众,这要求空间设计应从公众的游憩需求出发.游憩偏好研究作为研究游憩需求的一种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中,缺少针对小尺度空间特征的研究.本文以徐汇和虹口滨江为例,将空间活力作为游憩偏好的表征,进行游憩空间特征偏好的实证研究.通过基于偏好的理想活力分布模型与实际活力模型的比较,分析各个游憩空间现状与期望之间的差异,为滨江公园的空间优化提供策略.
  • 摘要:绿道建设在中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小城镇绿道是连接城市绿道和乡村绿道之间的重要桥梁.因此,绿道选线是绿道规划的重要环节,绿道选线的合理性是保障绿道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最好保证.本文提出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评价的小城镇绿道选线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哈尔滨市太平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将线性绿色基础设施纳入绿道选线对象,拓展了小城镇绿道选线的思路;通过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量化方法与传统绿道选线方法的结合,增加了小城镇绿道选线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摘要:在风景园林领域,运用数字量化技术分析景观场地微环境要素已渐成为重要的时代前沿课题.对景观场地微环境进行模拟,分析评价结果可用于检验景观设计的舒适性与合理性.本研究选择某居住区景观场地作为研究基地,通过对场地微环境气候因子数字化模拟,量化分析了景观场地在人们活动时段内的光照条件、太阳辐射、空气温度、风速等因子,梳理出量化分析的流程与评判标准.以此指导和检验了场地景观设计要素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舒适性.
  • 摘要:传统街坊社区以旧城老街坊为主,街道空间构成独具地方特色,是重要的城市人文记忆载体."日常都市主义"强调将历史文化保护置入日常生活语境,从街道空间活力评价提升入手,有助其活态保护,延续充满活力的邻里生活方式.本研究在开源数据环境下,以济南市商埠区为例,通过构建传统街坊社区街道空间活力量化评价体系,对各项指标因子进行空间表达,并对街道空间活力度进行合理测度,发现商埠区街道空间活力度较高的街道主要集中在经四路等路段,活力度较低的街道主要集中在纬一路等路段.结合活力度与关注度匹配关系,划定"高活力—高关注""低活力—高关注""高活力—低关注""低活力—低关注"四类评价类型,分别提出活力改造提升策略,并进一步总结传统街坊社区街道空间活力营造策略,对"日常都市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行补充,为实现城市传统街坊社区日常生活活力重塑提供可能.
  • 摘要: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将城市用地与绿地进行了全方位有效的衔接,新增了区域绿地分类,对公园绿地重新分类,突出并完善了城市有机更新发展过程中绿地在城市空间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而公园城市理念则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绿地的有机渐进认识的深化体现,把城市公园与城市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本文论述了(1)在新版标准中,区域绿地对城市公园空间格局是保障其生态效益的有效体现,便于塑造城市公园空间格局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公园绿地的重新分类优化了不同尺度下的城市公园空间格局和形成主导功能不同的城市公园空间格局.(2)公园城市是构成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营造良好宜居环境的重要保障.两大背景有利于指导城市公园空间格局的规划与建设,也会给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发展途径和重要指导意义.
  • 摘要:随着许多城市园林绿化的新建和改造工程纷纷出现,公园规划设计面临着场地数据收集、复杂情境分析与精细化设计等方面的困难.要解决上述困难,应用空间数字技术进行精细化与规范化管理是高效的途径之一.首先探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的数字技术应用研究的特点,可归纳为全面性、精确性、互动性;然后结合研究案例梳理与总结了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进展,包括基于社交网络大数据的调查与分析、量化评估获得精确分析结果、互动设计平台3个方面;最后提出2个方面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 摘要:当前公园绿地服务布局优化研究较少统合服务供需双方,对供需水平匹配状况作出评价,且已有设计规范大多未考量不同年龄人群对于公园绿地服务的需求程度不同.基于此,本文选取上海某中心城区进行实证探索,在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基础上,以ArcGIS为技术支撑,提出面向不同年龄社区生活圈特征的公园绿地服务供需关系评估方法,并据此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存量规划时代公园绿地资源使用率的提升.
  • 摘要:立体轮廓是城市风貌感知的骨架性要素.山地城市因其复杂地貌形成独具特色的立体优势.然而,近年来受快速城市化影响,未能充分尊重自然生态本底、缺乏有效空间管制的破坏性建设使其优势特征日渐减弱.因此,重塑山城立体轮廓景观风貌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生态美、韵律美、个性美三方面解读立体轮廓景观优势特征,通过山水、建筑、植被等轮廓识别,地标建筑、重要节点等轮廓波动,高低、明暗、虚实等轮廓序列组织,自然与人工斑块构建四方面提出山地城市立体轮廓景观体系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巫山立体轮廓景观优化实践为例,建构城市立体轮廓风貌的评价、规划途径,以期为地域性城市风貌保护与培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 摘要:梯道是山地城市普遍的步行交通空间和日常交流空间,随着山地城市交通的多元化发展,单一步行功能的梯道逐渐失去对人群的吸引力,梯道的空间活力严重衰退.探究激活梯道空间的干预策略和景观途径,是激发梯道活力与复兴梯道空间的基础性研究.通过大数据和实地走访获取资料,从布局、功能和构成要素3个方面解析山地梯道的空间特征,发现梯道建设中存在梯道体系破碎、功能复合性弱、游赏体验性较差的问题,提出构建城市梯道体系、强化梯道功能复合性、改善梯道环境景观品质三大景观应对策略.为激活梯道空间和发挥梯道的潜在价值和作用提供理论指导,以及为完善梯道空间体系和凸显山地城市特色提供新思路.
  • 摘要:2017新版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开始实施,其中对区域绿地进行了新的诠释和梳理,以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通过对比新旧绿标,得到"区域绿地"概念上的发展;区域绿地根据功能细分;新绿地统计指标的提出.通过分析新绿标产生背景,发现空间规划体系与区域绿地存在紧密联系.由此提出三条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区域绿地策略:构建基于功能导向的区域绿地分类体系;建立对各类自然资源的识别和协同管理机制;鼓励区域绿地的多功能叠合.最后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要求,对区域绿地规划进行展望.
  • 摘要:文章对新时代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设计途径提出思考,首先通过对城市设计中的传统哲学基础及原有设计途径的反思,分析城市设计途径的典型范式与当前局限,正视现有城市设计中的问题;然后对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和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新技术,以及以多源城市数据、时空大数据等所代表的新数据的新设计途径的探索进行分析和点评;从而试图对新数据与新技术环境的潜力发起讨论,分析城市设计研究思维方式的发展演变;最后,在前述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当前探索的主要方向,即大数据介入城市设计的可能性和应用场景,以及人工智能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方法.作者认为这些新技术与新数据不仅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更精确的分析和更直观展望的工具,而且提供了对现有研究范式革新的可能,即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城市设计研究服务.
  • 摘要:城市绿道是满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的重要载体,而绿道游憩设施科学合理的设置直接关系着城市绿道游憩功能的实现.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典型城市绿道游憩设施调查以及使用状况分析,获取了游憩设施使用者社会特征及使用频率,选取了20个评价指标,结合城市绿道设计有关指南建设要求,对杭州市城市绿道游憩设施的总体满意度进行IPA分析.结果发现:交通设施连贯性不足;休憩设施种类较少,空间单一;亲水意愿强烈,而相应设施缺乏;儿童群体被忽视;整体形象不统一;管理维修不及时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提升策略:强化线性空间的脉络功能,连接点状空间;加强空间领域感,打造人性化游憩空间;充分挖掘大型活动空间的游憩功能潜力;传统与现代的景观形象整合,提升游憩设施景观文化性和时代性,突出地域特色;运用互联网,打造互动性游憩体验;加强游憩设施的维护管理等.
  • 摘要:在城市公园改造的热潮中,公园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需要在更新实践中实现与现代城市空间和生活之间的平衡.除了功能退化,城市历史公园常常存在着历史信息和线索零散而不成体系的问题,对此提出以有机更新理论为指导的城市历史公园更新模式.城市历史公园改造中可采取局部的、小范围的改造模式,兼顾公园整体、细部更新和更新过程的有机性.以上海醉白池公园为例,进行对城市历史公园的有机更新模式探讨,从而为同类型乃至所有历史公园的改造提供一定方法.
  • 摘要:在当今儿童与自然关系日益疏远的大背景下,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术语"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揭示了当代社会儿童与自然之间割裂的现状、后果及原因.而儿童康复花园就是一类对儿童生理心理恢复具有康复作用的花园环境.它的功能是主动关联自然与健康,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本文从儿童感官及心理特点出发,分析了感官体验和康复花园对儿童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儿童康复花园中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感官环境设计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导设计了西安某民办自闭症学校的户外景观设计,以期重构儿童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创造一个更加适合儿童感官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康复环境.
  • 摘要:自然资源部的组建标志着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系统和保护制度及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的迫切要求,而完善的风景规划体系的建立,对生态文明背景下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大意义.柏林风景规划体系以资源的保护利用为目标,前期的通过生境群落制图将包括各类用地和生物群落在内的数据进行空间落地,在横向内容和纵向行政体系两个层面上进行完整完善,并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协同搭接.本文认为,中国亟须完善风景规划体系,并通过前期实行基础空间信息调查登记、法律政策完善,内部自身的体系架构以及调整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三个层面来实现这一目标.
  • 摘要:基于当前新常态下城乡关系的变革、传统乡村生活整体价值的提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等背景,提出在认清自身特征和现实困境的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广域乡村的发展应避免以往城镇化基于城乡等级关系的辐射模式,而是选择差异化的就地城镇化发展路径.以中国西南广域乡村之松山小镇的规划实践为案例,分析探讨就地城镇战略:盘活乡村沉睡资源,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塑造特色景观风貌,引导基础设施特色化建设,形成乡村生活圈;构建地区"IP磁极"发展平台,星星点火式地启动后发优势,辐射周边;内外政策联动,协同推进的发展模式.从而,重构新型城乡关系,突破地区的发展瓶颈,实现从"城市偏向"转向"城乡共荣".
  • 摘要: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对城市公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西方城市公园系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中国建立城乡公园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分类体系化、网络层级化、定位精准化、文脉场所化等城乡公园体系的构建策略.
  •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1989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6年五期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GIS、遥感影像解译、Fragstats景观指数分析等手段,对武汉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相关数据进行提取,分析武汉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的基于景观水平的动态演变及特征变化.结果表明,武汉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加深,异质性在不断增加,空间结构趋于复杂化.
  • 摘要:邻里可达性较高且免费的城市公园是休闲性体力活动发生频繁的空间载体,适应居民体力活动需求及行为特点是提高其服务水平的关键措施.本文以哈尔滨市四个典型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体力活动特征突出的过渡季节春季(2018年4月16日~4月30日)共14d、每天6个时间段的无雨晴朗时间,基于SOPARC(体力活动观察系统)观测框架,由表及里探寻体力活动行为与公园空间特征的关系,开展体力活动分布差异性实证研究.使用UAV技术观测得到体力活动主体数量、属性、活动类型及空间位置数据,借助AgisoftPhotoScan无人机测绘图像处理软件得到样本公园空间特征数据,基于GIS技术将所得体力活动行为数据与空间特征数据结合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研究得知体力活动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类型差异性、群体集聚性、设施选择性、植被水体趋近性和光照偏好性特征.
  • 摘要:城市森林公园是城市游憩的重要载体,并对城市生态维护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需借助科学的方法对其优化设计,以平衡自然资源保护和游憩使用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研究游憩机会谱(ROS)在城市森林公园中的应用.利用调整后的城市森林公园游憩机会谱指标体系和评分模型,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探求影响游憩体验的9个环境变量"自然风光特征、人文景观特征、场所支持度、游憩活动类型、游憩强度、环境卫生、游客引导和警示、场所保护管理和展示、服务设施",同游憩者对环境偏好程度之间的关系,并将奥森游憩空间系统性地划分为4种不同的游憩机会等级——"自然风光游憩型、生态景观游憩型、一般景观游憩型、功能设施游憩型".最后针对不同等级的游憩空间,提出科学的优化设计策略.
  • 摘要:为了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环境—社会—经济三者耦合的复杂挑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与欧盟委员会先后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一概念.本文首先对该术语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该术语的研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为了提高该理念在实践领域的可操作性,文章根据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三种类型划分,采用多案例研究法,借助Christopher M.Raymond等人所制定的实践指南与评估体系,分别分析三者在应对挑战中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指出:多角度评估方案产生的效益、构建多元利益主体的跨学科团队、动态的设计思维,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克服发展障碍,进行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
  • 摘要:在构成城市肌理的普通街区中,增加城市绿地是调节PM2.5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相关研究仅限于绿地的二维空间层面.本文以武汉市16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形成的500m缓冲区为研究单元,基于Landsat-8影像图反演的三维绿量,通过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量化研究单元三维绿量与PM2.5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街区中三维绿量与PM2.5浓度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乔木三维绿量与PM2.5浓度关系更紧密.(2)植物三维绿量的PM2.5消减效应非线性关系,低绿量时消减效果随绿量增加尤为显著,当绿量增加至一定程度消减率达到饱和.(3)PM2.5的消减受环境浓度影响较大,污染程度越高,增加同等三维绿量植物能消减更多的PM2.5.研究弥补二维绿地指标对植物结构、体量等对PM2.5消减效应的局限性,为合理进行城市绿地三维空间规划设计提供指引.
  • 摘要: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其管养工作会产生负面环境影响.本文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以郑州市郑东新区为例,对绿地中的草坪与乔木进行了管养对气候变暖影响(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每公顷(hm2)草坪的年度管养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排放特征值为27000kg/CO2-eq,比乔木管养(-4120kg/CO2-eq)高31120kg/CO2-eq;每1hm2草坪的年度GWP潜力为2000年全球人均GWP的近4倍,而每1hm2乔木则能提供约为2000年人均GWP潜力40%的GHG吸收能力;施肥与灌溉工作是草坪与乔木管养的主要GHG排放源;研究区每1hm2草坪管养的GWP指数为0.684,乔木为-0.104.综上,乔木种植可缓解GWP效应,而草坪种植则加重了GWP效应;考虑更为集约的灌溉与施肥方式,可有效降低管养的GWP影响.
  • 摘要:伴随着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绿心的建设和修复.本文以有着显著的山水特征的武汉东湖绿心为例,综合分析并利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和《城市生态评估与修复导则》两大规范,构建东湖绿心生态环境评价标准,对东湖绿心生态现状进行定量评估,并依据评价结果对东湖绿心的生态要素提出详细的修复手法和措施.以期通过科学理性的修复手法恢复东湖生态环境.
  • 摘要:研究城市道路附属绿地不同植物群落对细颗粒物PM2.5浓度的影响,是提高城市绿地大气污染治理功能绿地配置模式优化的重要基础,并且可对植物配置的选择提供优化方案.本文选取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重要商业CBD望京地区的一条典型主干道道路为研究对象,选取灌—草、乔—灌、乔—草、乔—灌—草4种典型绿地配置模式,在春季,选用CEM粒子计数器和NK4500手持气象站位于不同植物群落位置,同一点高度1m和2m处同步测定细颗粒物浓度,分析比较不同植物群落对细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和削减能力,提出以调节改善细颗粒物PM2.5为导向的道路附属绿地设计优化策略.
  •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局地热环境的改变,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热舒适感受.城市街谷作为城市户外空间的基本构成单元,行人步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街谷热环境的制约,研究影响街谷热环境的因素,有助于改善其热环境质量.本文通过选取夏季高温高湿地区的杭州市7条典型城市街谷,在6月极端高温且晴朗无风的天气开展连续三日的实测,随后分析街谷热环境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朝向的街道内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对照点,街谷内的黑球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明显降低,呈显著负相关.南北走向街谷的热环境要优于东西走向街谷.街谷高宽比也会影响街谷内热环境,但是街谷的走向对热环境的贡献最大,其次是高宽比,在东西走向街谷下,即使街谷高宽比增大,其街谷热环境仍然较差.基于街谷热环境改善目标,在杭州城市未来建设中,首先应尽可能地增加南北走向街谷,其次增大街谷高宽比,种植高大乔木绿化等有效措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