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九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
第九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

第九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6-28

主办单位:;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博物馆;;北京印刷学院;;

会议文集:第九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依据确凿的历史史料,首次以产业因素、经济因素、字体审美观念、行业动向为主要着眼点,梳理、分析了丁三在开发聚珍仿宋体的缘由.西式活版印刷技术广泛普及、民族资本崛起的历史背景下,立足于西式活版印刷技术的高效性、经济性,丁三在开发了聚珍仿宋体金属活字.丁三在的字体审美观念是建立在佞宋之风这种社会风潮上的,他所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西式活版印刷技术复兴象征着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华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欧体字;此外,西泠印社创社吴隐开发的仿宋聚珍版木活字,也对丁三在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
  • 摘要:蜡版印刷在群芳争艳的印刷史花丛中,算是一朵奇葩,也一直为印刷史学者所关注,但大多数只限于对文献记载的终述,实证研究直到2010年中国印刷博物馆课题组立项以后,才揭开了清代蜡版印刷的神秘面纱.
  • 摘要:石版印刷术传入中国并带来技术革新,由此兴起了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对于近代大量书籍以及画报等出版物的印刷具有很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以石印技术的沿革和发展为视角,对中国近代石印术的兴衰发展作简要论述.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两种基于图像分析技术的古代活字印刷鉴别方法,在活字模鉴别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西夏文《华严经》中若干字符活字印模的个数和分布.发现西夏文《华严经》中低频、中频字符一般有1-5个活字印,高频字有十数印甚至更多;此外常用及高频词另制作有若干"活词印".活字印模的分布表明西夏文《华严经》并未采用诸如沈括《梦溪笔谈》所载二板交替使用的排版程式.通过相关展陈设计宣传可以丰富人们对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古代活字印刷技术的认识,从而彰显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 摘要:本论文在明确商务印书馆进行的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及其技术手段、字号等重要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商务印书馆字体开发活动的历史贡献.在西式活版印刷技术这一新的技术环境中,商务印书馆将金属活字字体的开发视为复兴中国传统印刷文化的重要手段,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商务印书馆的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汉字活字字体的种类、促进了中国字模开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印刷文化的再确立、加强了中日韩三国活字字体及印刷技术交流,为汉字文化圈的字体开发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摘要:中国印刷博物馆珍藏一台商务印书馆的手扳架印刷机,静静地立在展厅中,仿佛在讲述它们背后的那些曲折的故事,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先辈的心血.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重温历史,并不仅仅是为了缅怀前辈,而更是在强调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责任,特别是在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这一点似乎更为重要.
  • 摘要:印刷术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发展向世界传播,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报纸作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其印刷方式的不断变化也是印刷术不断更新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部分代表性报纸的印刷方式来试述中国报纸的印刷技术上的不断发展.
  • 摘要:《宋元图书的刻印、销售价与市场》依据目前掌握的少数图书刊印、销售价史料,来分析探讨宋元图书的刻印、销售价和图书市场,是极为难得的一篇宋元出版经济史论文.由于现存史料少且数据不全,该文有时不得不运用科学推算的方法来获取部分数据,而对"赁板钱"认识的错误,又导致了图书印造价格、图书印造成本、刻书利润、刻书利润率等一系列错误.刻书颇高的利润和利润率,使得南宋的出版业繁盛,官民趋之若鹜.
  • 摘要:在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西方学者撰写的世界史相关著作中,对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活字印刷技艺的历史价值认识尚不够充分.本文认为诞生于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在古代东亚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东亚活字印刷术对欧洲印刷事业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还分析了中国活字印刷术未盛行世界的原因.结论为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明进程做出过积极贡献.
  • 摘要:五代出版儒家《九经》,是中国儒家经典传播史上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性转型,也是封建社会中央专制主义政府意识形态的一次重大"媒介革命".它标志着雕板生产方式取代手抄方式而成为书籍生产的主要方式,雕板书籍取代手抄书籍成为主要书籍形态的新时代.这一出版"革命"性事件在宋代政治界、知识界和文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宋代继承了唐末五代之雕版技术、雕版书籍生产方式及书籍出版成果.宋代之书籍出版,以其国家之相对统一,而使唐末五代之书籍出版变革、技术及成就更加发扬光大,而臻于中国雕板书籍之"黄金时代".过去论者对宋代书籍出版大加赞誉,而对五代之书籍出版变革、技术及成就实为宋代书籍出版之奠基予以忽略,对此应予正视.雕版印刷术因佛教传播及历书与数术书之传播而发明于隋末唐初,至唐中叶己有成熟的印刷品,如咸通九年之《金刚经》。唐末五代,雕板印刷术由民间技术一跃而升入大雅之堂,成为中央政府及士大夫们相中的技术,从而结束了其草根状态,焕发出了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生产的盛大光辉。
  • 摘要:日用印品印刷历史研究,能为印刷术发明提供新视角,为印刷科技史研究提供新材料,为印刷文化史研究拓展新领域,但研究成果罕见,主要原因乃资料匮乏.困局之解决,当尽量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展文献资料的收集;广泛搜集藏品市场、公私藏家等处的印品、雕版实物资料;深入采访雕版印刷世家后裔、传人,获取口述资料.
  • 摘要:在印刷史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印刷业最新发展,提出大众印刷概念,并给出大众印刷出现的条件.然后,详细阐述大众印刷的特征及其对印刷行业的潜在影响.最后,在大众印刷观点下,概要论述和预测了印刷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期望大众印刷概念的提出能够给印刷业发展一点启示.
  • 摘要:毕昇,活字印刷术鼻祖,籍贯存疑达千年之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湖北英山县发现了毕昇墓碑.围绕这个发现,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当地文物工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工作.自毕昇墓发现以来,不断有与毕昇墓葬相关的新的发现,特别是与毕氏家族相关的,与刻印技术相关的出土文物资料,弥足珍贵,令人欣喜.这些发现在不断地充实着毕昇墓葬的史实资料.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新的发现.
  • 摘要:采用"安徽地区"和"大印刷"概念,梳理出安徽地区古代印刷史有三条线索:私刻/坊刻与官刻此消彼长,脱胎于雕版印刷的活版印刷,将单色印刷发展为彩色.提出安徽地区古代印刷具有民间自觉性,是中国古代印刷的中心地之一,世代相传,技术出新,形成规模,而且影响力越来越大,辐射大江南北等地.
  •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刷技术水平,处于封建社会时代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阶段.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百余年后,至20世纪20——40年代,根据地的印刷技术依然停留在已经落后的铅印、石印和简陋的油印乃至雕版印刷阶段.印刷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始、落后的手工劳动,到机械化、半机械化等发展过程,神奇般地编印、出版了大量革命的报刊和图书,很好地发挥了"政治大炮"的宣传威力.
  • 摘要:坊刻指书坊刻书.不同于官刻、私刻,坊刻集编、刻、印、售业务于一身,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为迎合中下层大众购书需求,书坊一方面发行了不少"庸俗"的书籍.另一方面本着薄利多销盈利的目的,不少坊刻本质量并不高,书中伪误衍漏也较多,因此历代藏书家对坊刻本的评价较低.坊刻的历史地位与关注度并不高.自古以来,史学家主要侧重于关注坊刻业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历经千年,古代印刷技术的工艺流程虽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在坊刻业的推动下,古代印刷发生了诸多转变。印刷成为一门行业,推动书籍从此进入了贸易时代。坊刻本出版发行量的增多,使以往贫苦大众有了更多接触知识的机会,以往知识垄断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为满足民众需求,坊刻本的内容不断扩增,直接拓宽了印刷术复制范围,不再局限于书籍印刷,印刷术也用于商品广告与纸币的印刷。拓宽印刷术运用范围的同时,坊刻业也促使印刷装帧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字体,还是书籍版式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以往单调乏味的复印的技艺演变了一门多彩的艺术。印刷术在内涵上得以升华。然而,我国传统的坊刻终究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在细节与内涵上的精益求精终究也没引起技术上的革新与突破。在漫长的千余年时间里,坊刻为中国古代印刷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这也是值得我们审视的。
  • 摘要:应用于书籍领域的雕版印刷术大约发明于隋唐之际.从现存的早期印刷遗珍来看,率先应用这一发明的很有可能是中国的佛教徒,他们具有极强烈的复制图文来传播佛教的愿望,他们对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所以,早期佛经、佛像类印刷品较为常见.但是,印刷术从何时开始与儒学传播相结合?现存最早的儒家印本是哪件?早期的印刷术对于知识传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都是意义重大,而印刷史学界还很少涉及的研究领域.本文试图着力考证其收藏地、编号、版本性质、作者、创作时间地点、印刷时间地点等情况,以展现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揭示印本规范、定型的文化传播属性。
  • 摘要:明代建阳坊刻业达到鼎盛,归其原因主要有:1、建阳不仅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还有悠久的刻书业传承.2、建阳盛产纸、墨、梨木等为坊刻业提供优越条件.3、走平民化道路,书坊刻本图文并茂、物美价廉,切合生产生活及文化需求.4、兼收并蓄、敢于创新,设立全国独有的书市,形成全国最大的图书市场.
  • 摘要:明代嘉靖以后,通俗小说成为建阳书坊刻书的支柱品种.建阳书坊刊刻小说有着明显的类型特征,数量众多的刊刻集中于讲史、神魔、公案三类题材,而少有人情小说.建阳刊本小说之所以形成题材类型上明显的特点,与建阳地区的教育普及和理学影响相关,是理学名邦地域文化的表现,是建阳书坊主坚守道德底线的自觉选择.
  • 摘要:明代建阳刻书业是中国刻书史上一个鼎盛时期,明代刻书数量以福建为最多,福建刻本中又以建阳书坊最多.建阳刻书业延绵数百载长盛不衰,刻本行销远近.本文通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从明代政治、社会、经济等有利的大环境,当地各种刻书所需物产资源、交通便利以及人脉资源、刻书业从业人员等对刻书业的谐调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对明代建阳刻书业发达的成因进行解读,以期探寻明代建阳刻书繁荣背后的奥秘.
  • 摘要:明代宗藩政治上享有特权,又不习四民之业,经济上享有优厚的待遇,文化上受名师教育,人才辈出,同时藩府内藏书甚多,为从事刻书事业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山西藩府刻书精美,质量上乘,今可考者六十余种,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文献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在山西文化史和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从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来看,山西藩府刻书也存在一些不足.
  • 摘要:清代内府书籍的编刊传播承担着清帝专制皇权推行国家理学意识的重要功能.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帝编刊颁发理学色彩浓厚的"钦定"经史典籍成为内府刻书的重要内容,理学书籍编辑刊印的规模和质量远超前代,清代前期皇帝的理学旨趣与政治意图充分彰显.相比较于前代,清朝皇帝运用内府编辑刊印书籍这一文化手段全面掌控国家思想形态更为娴熟和老练.
  • 摘要:2001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堡雕版印刷基地,是笔者于上世纪90年代初编纂《福建省志·出版志》时,挖掘出来的一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概述其崛起及繁荣的基础上,又对其崛起与持续繁荣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别从历史机遇、生活环境、文化基础、物质基础等方面阐述了崛起的原因,又从客家特点、市场开发、经营方式、行业管理和价值取向等多方面探明了持续繁荣的原因.回答了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
  • 摘要:四堡书坊是中国清代四大刻书中心之一.从清代初年起至民国末年,福建连城县四堡乡邹、马二姓人皆以刻书为业,家有藏版,经营书坊持续时间长达300余年,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书坊集群,所刻书籍畅销全国,垄断江南,被学界称为"汀版".其遗址至今得以保存,可考的书坊堂号多达123家、书籍1223种.
  • 摘要:2014年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最后节目是下届东道主韩国平昌奉献的"8分钟表演".在韩国平昌冬奥会官方宣传片中,出现了活字印刷、古琴、水墨、宫殿等中国观众熟悉的元素,尤其是活字印刷,宣传片中显示印刷的是韩国文字.有关活字印刷的发明之争,再次牵动中韩两国敏感的神经.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有文献、文物可循,传承有序,既有理念的阐发,又有实物证明,无可怀疑。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延续了近千年的时间,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促进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 摘要:北宋毕昇发明的陶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但自南宋以来,"陶活字"一词便被"泥活字"所取代.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南宋的周必大是用"胶泥"代替"陶"的始作甬者,清代的李瑶延袭周必大的做法,继续用"胶泥"代替"陶",清代的翟金生用"泥"代替"陶",加上包世臣将翟金生的活字印刷术总结为"泥活字板",自此以后,几乎所有的中国学者都不假思索地用"泥活字"代替了"陶活字".
  • 摘要:古代活字字身由低到高的演变过程,宋沈括《梦溪笔谈》关于宋代布衣毕昇使用泥活字印刷的数百字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文献.这段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字数不多,但较为详细的记录了活字造字、排版、印刷、拆版、补字等整个活字工艺过程.也证明作者沈括非常熟悉完整的印刷过程,才能作出如此准确的叙述,令人信服.因为《梦溪笔谈》行文过于凝炼,仅用三百字就描写了活字印刷的完整工序.由于活字印刷工艺极少有记载,故此这段文字在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印刷史、版本学专业著作都对这段文字有详略不同的解读.
  • 摘要:活版印刷术,被誉为文明之母,获《时代》周刊千年榜第一殊荣.中国活版印刷史比欧洲早400多年,但学界公认最早的汉文活字本,却落后于欧洲数十年,更落后于韩国250余年.究其原因,学界缺乏系统科学的鉴定方法,不识宋代活字庐山真面目.笔者认为,只有纠正认识误区,克服认识盲区,才能全面把握宋代活字本现状,才能彻底攻克宋代活字鉴定这一重大学术难关.
  • 摘要:鉴定版本的客观依据来自版面本身.由于木头和金属材质不同,物性不同,雕刻工具和方法不同,使两类活字的印刷特征也不同.综合观察活字本的版面特征,通过活字的印痕判断其材质和制作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分木活字本和金属活字本.
  • 摘要:本文分别从古登堡金属活字起源、古登堡金属活字制造方法、古登堡印刷品的分析研究、古登堡活字印刷对社会和历史影响四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的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收集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为深入比较研究中外活字印刷的历史做一些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 摘要:铜活字印刷术发明权一直是学术界极具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中韩铜活字发明权争论的五个焦点出发,综述了中国和韩国对于铜活字发明论证的代表性文献,包括高丽王陵铜字块、《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宋金纸币印版、中韩文化交流以及中韩文献考证等.本文旨在梳理中韩有关铜活字发明权的证据,对中国和韩国问题争论的焦点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 摘要:中国古代手工造纸的施胶技术发轫于魏晋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以其对手工纸润墨性能的改变,深刻影响了中国书写绘画风格的发展.继植物淀粉之后,胶矾水成为常用的纸张施胶剂,但由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需求,当前研究多集中于胶矾水对纸张耐久性的影响,忽略了对其润墨性能的探讨.本文初步研究了不同配比胶矾水对宣纸润墨性能的影响,以期对润墨性的量化表征,纸质文物修复保护及鉴定提供有益的借鉴.
  • 摘要:砚台是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主要用于磨墨.汉代是砚台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常见研磨板和研石的组合,考古学家根据其形制及随葬品特征推测这一组合形式为早期砚台,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能够确认其功能,而残留物分析则能够为器物用途提供直接证据.宁夏中卫常乐汉墓出土一套研磨板与研磨石,二者表面均有黑色残留物,本文从残留物分析的角度,通过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分析手段鉴定出该黑色残留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松烟墨,表明出土的研磨板及研磨石确实用于磨墨.此外,通过与现代墨锭样品的对比研究,发现其中没有添加动物胶,因此难以制墨成型,使用时需用研石压住在研板上研磨,研板与研石的组合则为汉代砚台的基本形制.此前,关于松烟墨最早的报道是对一块东晋时期墨锭样品的分析,本工作则将其提前到墨锭尚未普遍出现的西汉时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制墨工艺的发展及其与砚台形制演变的联系.
  • 摘要:交子,中国北宋时期的纸币名称.从众多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出,纸币交子在北宋发行时,已经开始采用了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印刷技术.而且是"朱墨间错"的双色套印.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现,中国至今没有纸币交子实物的出土发现.那么,印刷纸币交子的印版实物又是什么情况,一直以来,有一枚青铜印版,在学术界广为引用在《中国货币史》《中国古钞图集》《中国通史》《中国印钞通史》《中学历史课本》等等诸多书籍里.本文就此枚发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青铜印版实物进行考证研究,论证此青铜印版即北宋熙宁二年朝廷在河东潞州发行流通的纸币"潞州交子".
  • 摘要: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金融及货币管理,实行了集中统一领导,中国有了中央银行和统一的货币.第一套人民币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清除了各种伪币、杂币,为全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年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对原各解放区的印钞厂进行整编和重组,实行了集中统一领导.1955年进行币制改革,发行了新版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此后的60多年间,人民银行又相继发行第三、四、五套人民币,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商品交换的需要.这三套新版人民币的发行,在钞票设计、印刷质量、工艺技术、设备器材、防伪功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一步一步地步入世界先进水平.进入21世纪,中国印钞界研制发明了"SD凹印对印技术"并制造出对印设备,由"追随者"到"领跑者",登上了世界印钞业的顶峰。
  • 摘要: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是以反体文字或图案制成版面施墨付纸刷印形成正体文字和图案的工艺.通过这种工艺刷印成的书叶通过装潢成为人门今看到的古书.常看到的古书外观可能有木质的书箱,书匣,书盒,不同材料花色图案织出的多种形式的书衣、书套及书签书别等各式各样的装潢形式,打开古书,可以看到在不同纸张上采用不同印刷技术,刷印形成的不同版式、不同字体、不同色彩、不同文种及图案等组成的叶面.这是人们对古书最基本的认识,其实古人还有不少雕版刷印装潢古书的技艺,晒一种呈现给大家.
  • 摘要:印刷己变了,甚至连“印刷”的名词都消失了,但实质永远不变。印书史非印刷史,要用科技工艺史的“大印刷史观”看待印刷史。中国发明的印刷术,是结合众多前人经验长期演进的集体创作,并非某人于某时独立所发明。
  • 摘要:近三十余年来,伴随着中国印刷博物馆的筹建与扩建,对印刷史的研究可谓盛况空前,硕果累累.新的研究理念——大印刷史观的应用,战汉时期印花机具、隋木刻加彩佛像和西夏文活字本等众多文物的出土与鉴定,大印刷史观与传统印刷史观在交融中逐渐融合导致印刷史回归科技史层面的历史性变革,可谓浓墨重彩,笔笔生辉.
  •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分别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丰富、发展了共同的中华民族文化.不少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制并使用了本民族文字,这不仅对各民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光彩夺目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增添了重要内容.中国在隋唐之际发明了雕版印刷,北宋时期又发明了活字印刷.肇始于中国的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和带动下,少数民族也形成和发展了印刷出版事业,出版了大量的图书,甚至还在印刷事业中互相影响,有很多重要创举,推动了中国出版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乃至世界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中国除有大量汉文印刷出版物外,在历史上形成的少数民族文字印刷出版物,也难以数计.这些民族文字图书,是中国图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过去多重视中原地区的印刷出版、汉文字的印刷出版,而忽略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字的印刷出版.本文拟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印刷出版作一概略的讨论,还望方家指正.
  • 摘要:中国印刷史理论随着中国印刷史的研究而渐次展开,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尤其是上20世纪90年代后,学者们开始从多角度的视野探讨印刷史,力图使印刷史研究学术化,显示了与前期研究的迥然不同的学术趋向,研究意义不断深化,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但其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因此,既重视印刷术的发展史研究,也注重以印刷为中心的印刷物实现历史的探索;既关注本民族史上的雕版类印刷术的研究,也重视外来印刷技术民族化过程的研究;灵活借鉴和运用西方印刷文化史等新的研究方法如问题意识、计量史方法、心态史方法等,才是推进中国印刷史研究的重要途径.
  • 摘要:公元1166年即宋孝宗乾道2年,《梦溪笔谈》在拐州出版,《活版》一文随之出世.按照胡道静先史生考证,这是已知最早的版本.今年恰好850年.为了记念这个历史事迹,我再次学习了《梦溪笔谈》这本书,再读《活版》一文,有了一点新的体会.经过几次重读有关宋代出版史的史料,特别是中国出版通史的宋代部分,以及再读《梦溪笔谈》,慢慢的产生了一个想法,也可以说这是读书的一得,这就是唐宋八大文学家,有六个出在宋代,而且是在北宋初年的几十年之内,例如欧阳修,他的生卒年代是1007-1072年,而他考中进士是在1030年,王安石登进士第是在1042年,曾巩,他考中进士是在1057-1064年,苏轼苏撤兄弟考中进士是在1057年.从上面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来,他们从布衣到官员都是在1030-1060之间,唐宋八大家,唐代只有韩愈和柳宗元两人,而宋代就在几十年间出现了六个人,这里有偶然性的因素,但其中也有必然性的因素,按照我最近搜集资料和加以研究的结果看来,宋代这六位文学家的产生,是和宋代出版史可能有很密切的联系,下面我把我看到的有关情况加以说明.
  • 摘要:笔者于2003年开始,立意搜集资料编写《香港印刷业典故》,将此意见告知业内好友须汉兴、刘吉良和叶裕彬先生,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在工余之暇,领导了一个小组从事资料搜集和编写.期间须汉兴先生告知国内已成立了中国印刷史研究会,也期望香港成立一个香港印刷史研究会.
  • 摘要:清华大学图书馆新发现《药师坛科仪》一册,为万历二十七年司礼监经厂初刻本,全国孤本.此书为经折装,汉藏双文横排书写,卷首有药师坛城图三页.版式疏朗,字大如钱,图画双页合幅,刻画精工,是以版刻印刷工艺精良闻名的经厂本中的代表作.此书内容为藏传佛教药师佛仪轨,主持刊行者为番经厂掌坛太监,卷首有序述译经、刊刻缘由,对于研究目前尚有争议的明代内府经厂之建立和职能亦有参考价值.本文从此书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着手,揭示其在版刻印刷方面的价值,并兼论明代内府经厂之设立与职能.
  • 摘要:2013年6月28日,《南方周末》发表了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外关系史研究所马明达教授《钓鱼岛史料的重要发现——南明史籍<经国雄略>关于钓鱼屿的记载》一文.文中指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被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所证明了的.其中,南明弘光朝时由郑大郁编刻的《经国雄略》中,有《琉球东界合图》《琉球南界合图》《琉球北界图》三幅海图,其中《琉球南界合图》明确地画着'钓鱼屿'的位置,较之成书略早的郑若曾《筹海图编》卷一《福建七》、茅元仪《武备志·海防十二》的海图来,都更为清晰,因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书影1:《琉球南畍合图》,书影2:"钓鱼屿"局部放大图)此书编者郑大郁,字孟周,号观社主人,温陵(今泉州)人.
  • 摘要:《清宫武英殿修书处档案》是故宫博物院2007年立项的文献整理项目,获选2013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及资助,最终成果为《清宫武英殿修书处档案》11册(正文10册,目录索引1册),故宫出版社2014年出版.本文叙述《清宫武英殿修书处档案》项目缘起、整理步骤、出版经过及编排原则和特点.按主题解析600余件档案的丰富内容,揭示其在典藏史、书籍史、文化史、经济史、清宫史、印刷史、科技史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 摘要:《武英殿聚珍版书》可为纂修《四库全书》之衍生品,多收有世间罕见之书,由武英殿用"聚珍版"刊刻流传,因其价值甚高,故朝廷允许江南等五省翻刻,这样,形成"内聚珍"与"外聚珍"两大系统;"外聚珍"又有福州、广州、南昌、苏州和杭州刻本;另有部分书籍收入各地丛书之中,其影响在清代远远甚于七阁写本的《四库全书》.本文拟将其提要与同时代之《文渊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格式比较探析其特征及其价值.
  • 摘要:光绪庚子年(1900),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了《照相镂板印图法》.全书共一卷九章附图一,美国人贝列尼原著,卫理口译,王汝冉笔述.该书在国内首次介绍了照相凹版制版工艺,对于研究照相凹版制版技术的发展及传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考证了该书的英文底本,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通过中译本与底本进行了比较,解决了《照相镂板印图法》的底本问题,并以译本介绍的历史人物及重要事件为主线,梳理了19世纪照相凹版制版工艺的发明及演变历程.
  • 摘要:东印度公司在澳门印制的《中文会话及例句》(Dialogues and Detached in the china language)一书的编撰者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为了帮助西方人学习中文,马礼逊编撰了《中文会话及例句》.这本书是使用西式机械印刷技术,由西方专业印刷技师在中国印制的最早期书籍,按完成时间应是最早印制完成的前三本书.本书还是在中国最早期使用西式中文铅字,采用西方didot点数制标准,实现中英文混排、横竖混排、双面印刷的出版实物.本文探讨了该书的出版物特征以及对中国传统图书出版的形式、印制以及传播的影响.
  • 摘要:古人的五经与其注疏最初是分别流传的,每读一经,需要将经文、注文、疏文集于一处,左右披检,才能深入研读,很是不便.到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将《周易》、《尚书》、《周礼》三种首先上板,把经注、经疏分散到相应经句之下,使经、注、疏合刻于一处.如此一来,手持一书,注、疏俱在,是为注疏合刻本之始.其后,《毛诗》、《礼记》、《左传》、《论语》、《孟子》等经,也陆续以注疏合刊的方式付梓,这些经籍,都是半叶八行,又皆刊于越州,故统称为"八行本"或"越州本".关于这个越刊八行本,长泽规矩也曾经有过极为精到的论述,他说2:"总之,越刊八行本若以现存本为讨论基础,则原本应是两浙东路茶盐司所刊,乾道、淳熙年间首先刊行《易》与《周礼》,接着刊行《尚书》,到了绍熙年间再刊行《礼》与《诗》.最后庆元年间,沈中宾刊刻《左传》,而于此时间前后,不知是由政府还是民间出资,《论》、《孟》也上梓了,且历经宋元明三朝,都持续有补修与印行."越州本文字保留了很多孔、贾注疏的本来面目,较通行版本多有胜出,再加上传本稀少,故而一直为大家所重视.而其中的《周礼疏》一种,各传本又有早印、后印,原版、补版之别,不同印本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版刻与文字差异,因此尤其值得注意.
  • 摘要:毛主席酷爱读书,终生与书为伴.他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毛主席晚年因患白内障,视力衰退,为满足他的阅读要求,有关部门提出要给他出版一种大字号线装书籍——即后来人们常说的"大字本"."大字本"的印刷工作从1972年10月开始,至1978年基本结束.1972年中央交办了印制大字线装书的任务,先后由国务院出版口和1973年7月出版口撤销后成立的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承担.
  • 摘要:宫廷版画是中国古代版画非常重要的部分,周心慧先生认为宫廷版画"发轫于宋、元明刻渐多,至清才是全面鼎盛辉煌的黄金时代."清代,版画的内容已经囊括了山川河流、市镇庙宇、民俗风情、军事科技等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刻印技术也不局限于传统的木版工艺,铜版和石印技术都有尝试,不少优秀的清宫版画,是写实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相当重要文献价值.清代殿版画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出去后,对当时中国的民间版画以及日韩等周边国家甚至欧美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摘要:本文对聚珍仿宋体向日本传播的时间、路径、经过及其历史流变等内容进行了考察.聚珍仿宋体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背景下,由津田三省堂社主津田伊三郎在1931年前后非法盗用、复制从而传入日本的,日本印刷界不仅在国内市场推动聚珍仿宋体而且将其再次反向输出至中国的东三省等地区,这一过程体现了殖民势力向被殖民地的经济、文化侵略.聚珍仿宋体向日本的传播,奠定了日本宋朝体字系的基础,在其后的发展中出现了日本本土化的趋势.聚珍仿宋体向日本的传播及其流变,极大地丰富了汉字文化圈的字体,既反映了东亚地区文化、经济的历史生态格局,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 摘要:宋代印刷业十分兴盛,特别是书坊印刷业形成了成熟的运营模式,包括经营方式、品牌战略、市场定位和宣传营销四个方面.宋代书坊印刷业对宋诗审美趣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促使宋诗审美俗趣凸显的关键性力量.
  • 摘要:汪廷讷环翠堂刊印的书籍在晚明印刷史中占有相当耀眼的位置,但由于刊刻信息的缺失,以及长期以来对于印本"出版程序"的忽视,有关汪氏刻书事业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试图透过汪廷讷精心营造的版画图像,考察其背后的刻书意图,以探寻一种还原历史真实性的可能.
  • 摘要:市民文学是晚清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在相当程度上因为现代印刷技术的推广而发展.现代印刷技术降低了印刷品的成本,丰富了印刷品的品种、数量与形式并促进了中国文化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因此,现代印刷技术不但促进了晚清市民文学的发展,它也因为前者的发展而的进步,两者共同实现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双向启蒙.
  • 摘要:近现代印刷工人集中分布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等出版企业中.1925-1931年是包括印刷工人在内的上海工人阶级罢工运动的活跃时期,印刷工人一度是上海工人运动中的先锋.他们罢工主要有两个诉求,其一是争取基本的生存权利,其二是组建工会以追求制度利益.在罢工过程中,他们在企业内部与作为"文字公仆"的编辑实现联合,增强了工会的谈判实力;在外部与各兄弟工会展开合作,同时注重开展宣传工作,争取舆论的同情与支持.印刷工人以工会的力量"型塑"了近现代民营出版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中工作时间制度、工资制度、聘用解雇制度等关键部分.当今出版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职工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层面的诉求.
  •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不断改进,发生纸书代替竹简的重大变革.纸本图书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受此影响,图书数量剧增,高质量图书涌现,图书种类更加丰富,对纸本阅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摘要:连史纸产自福建连城,是明代后期"竹丝天然漂白工艺"和"连城捞纸法"完美结合的产物,形成了一套既科学又完备的竹料连史纸制作工艺,历时400年不衰,人们在惊叹"千年寿纸"的质量时,是其工艺发挥了作用,无不为古人的辛勤和智慧感到佩服.连史纸的产生与史料有关、与历史有关、与时间有关,素有"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之称,因此成为明清"纸中珍品".连史纸对当时及其现在的手工纸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生产技术达到中国竹纸制作工艺最高水平,是中国手工纸生产技术的杰出典范.
  • 摘要:四堡是中国明清时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兴盛时期,书坊有一百余家,出版物"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四堡现存40余座古书坊及部分雕版印刷工具、古书籍.四堡雕版印刷基地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及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四堡雕版印刷基地的文化底蕴、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的角度思考,探讨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的问题.
  • 摘要: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为国内外博物馆学界公认的博物馆三大职能之一.中国印刷博物馆旨在弘扬中国悠久灿烂的印刷出版文明,向社会各界宣传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启迪青少年的创造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以物弘道,存史育人.教育方法一直在发展中创新,如何探索出更多适用于印刷专业博物馆的教育模式,需要更多思考.
  • 摘要:印刷博物馆是凸版印刷株式会社运营下的东京都文京区文化设施.自2000年10月开馆以来,一直紧抓作为印刷交流媒介的职能并竭力做到体系化经营.对人类生活中印刷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主要通过策划展和综合展的形式广泛地向公众公开信息.托各方的福,本馆去年顺利迎来了开馆十五周年,是日本国内唯一宏观地掌握、传播印刷出版文化的设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