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首届广东省书法研究生论坛
首届广东省书法研究生论坛

首届广东省书法研究生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6-06-20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会议文集:首届广东省书法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选拔性展览是当代书法的重要活动,它提高了人们参与书法的热忱,提升了人们书写的技法水平,并直接促进了当代书法的繁荣.同时,"悦目"成为当代书法重要的评判标准.本文认为当代书法不应止于"悦目",书法家有必要加强对书写文辞的理解并培育情感,并有必要研究书写技法与作品情感表达的关系,力求创作出时代精品.
  • 摘要:现代中国篆刻研究著述中,大多倾向于教材的编撰和古印的考辨,而以纯理论撰述的篆刻史学研究著述并不多见,其中以沙孟海的《印学史》和傅抱石的《中国篆刻史述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它们以敏锐的学术视角和广阔的史学视野揭橥中国几千年的篆刻艺术史,以不同于以往任何篆刻史研究的新的研究形式出现于印学界,它们是中国篆刻史研究从传统迈向现代的一个承前启后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印学史》和《中国篆刻史述略》置于新史学视野下进行考察,对它们的体例、史学方法、史观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分析它们研究切入点的异同和在篆刻学上的价值.
  • 摘要:本文主要从史学的角度,论述魏晋以来历代"主流书风(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及其代表书家,扫描与历代主流书风并存发展的"异端",明确"流行书风"由官方向民间的转捩.主流弘扬"主旋律",异端提倡"多样化".发展是主流所期待的,但如果没有异端的暗涌,便缺少多样化,两者应该并存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
  • 摘要: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书法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本文从树立正确教育对象观、创新的书法教学内容与模式、智力因素的开发训练、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实践性是书法教学的重要特征,是上述诸种训练的落脚点。没有书写实训的书法教学犹如纸上谈兵。教师讲的知识学生必须通过书写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思维训练也必须在实操中得到巩固与优化,古今中外发明家的成果都是经过几次、十几次甚至上百次动手尝试才获得成功的。所以,学生书法实践的质与量是创造能否成功的基本保障。在书法教学中创作训练是书法学习的高级阶段。学生在完整、准确临摹名碑名帖的同时,还要从中汲取古人作品的精华,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和风格。这是一个从继承到创新,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这与创造教育要求学生开拓思路、发展个性、有独创见解的宗旨完全一致。
  • 摘要:王世贞以文学、史学著称于世,也是有明一代最出色的书法理论家之一.王世贞不再视书法为小技,而是将其视为实现人生不朽的重要方法之一.他十分关注作品对形式法则的遵守,重视作品的"格",同时又力图突出"才"来避免格套.他对吴中书法的评价极高,将其视为明代书法崛起的标志与最高境界.王世贞书法理论对晚明书法影响深远,不仅担当了吴门书派理论总结者的角色,而且开启了晚明书法追求"率意"和"平淡"的传统,还为扭转"书为小道"的观念做出了贡献.
  • 摘要:晚清时期(1840-1911),考据学的兴盛带动了金石文字学的发展,访碑著录、考释研究之风渐兴,加之商品经济发展,大量书画篆刻作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然而,进入市场则少不了应酬,本文以晚清著名书画篆刻家赵之谦为例,围绕其来往的金石书画之交,通过其诗稿、信札、印章款识等分析他的篆刻应酬活动,试图总结出应酬篆刻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当今印坛的启示.
  •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书论中"势"的相关问题,包括古代书论中"势"的释义考证;分类古代出现"势"的书论,结合语境,析缕"势"的多重释义,对书论中"势"字术语典型实例研究发现古代书论中"势"的释义有多重释义:第一层释义:法度,第二层释义:运动—节奏—趋向—力度,第三层释义:风格,第四层释义:文体.在多重释义的基础上,结合"势"的外围语境以及在审美品评体系诸如"形势""力与势""法、势、意"等重要概念,厘定"势"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发现概念之间是意义、范围、角度的不同.上述研究基础上,谈及书法艺术的自觉现在研究多从宏观的时代分析为角度,是放在时代概念,属于线性的论述.而如果落实到"点"的论述,笔者通过研究臆度"势"的概念的最早出现是书法由无意识的质朴混沌走向主体追求、书法艺术自觉转折的初始理论基础.
  • 摘要:嘉道时期广东以吴荣光、叶梦龙、潘正炜为中心,组成了一个以书画鉴赏与收藏的群体,本文以叶梦龙(1775-1832)所著《风满楼书画录》为中心,将考察他是如何建立起在广东的核心鉴藏地位及他的鉴藏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对当时广东艺坛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以叶梦龙为中心的考察,可进一步窥看当时广东嘉道时期的鉴藏情况、艺术家与藏家的关系,及藏家对本土艺术发展造成的影响.
  • 摘要:《黄庭经》是一篇在唐宋期间广泛传播的道家经典,也是唐宋书家传移摹写的法书经典,《黄庭经》文本作为书法与道教的双重性经典,文人和道士在书写传诵《黄庭经》时则表现出不同的接受心态,"楷法遒美""怡怿虚无""人仙中介""书需存思""当句有对"成为他们接受《黄庭经》的各种因缘.文人的书写和道士的传诵也产生了互动性,一方面反映了书家在书写《黄庭经》时多受道教之影响,另一方面道教经典《黄庭经》的传播也多倚书法为资用.
  • 摘要:晚明嘉靖、万历时期,山人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虽决意仕途,但现实所迫他们不得不入世,以诗文书画之长干谒公卿,在社会中游走谋求生计.山人凭借书法与名士官员结交往来,在他们的书法应酬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作品形式——合书扇.晚明合书扇受到文人的喜爱,这一形式的发展或许山人群体性及好交游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
  • 摘要:有关《端州石室记》书写者为谁的问题,自北宋欧阳修起就受到众学者的重视,而众说纷纭,终未有定论.本文通过将《端州石室记》与李邕其他书作对比,结合玄宗朝八分盛行的现象和李邕敬碑心理进行分析,得出"《端州石室记》并非李邕所书,亦非张庭珪所为,其书写者另有他人"的结论.
  • 摘要:岭南地区自古以来皆以蛮夷之地著称,但由于科举制度及任用制度的原因,非粤籍的文人书家被派遣到岭南之地任职,其中包括苏轼、米芾、翁方纲、伊秉绶等人.本文旨在探讨伊秉绶入粤后其自身对岭南书法文化的影响,通过考察伊氏在粤的交友概况,试着了解伊氏在书学观和审美观上是如何影响岭南本土书家,从而进一步发掘伊秉绶来粤后对岭南书法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 摘要:唐朝书法大家徐浩与颜真卿在生平、经历和书法等均有许多相似之处,二人开创和开拓的楷书风格奠定了唐楷的成熟.然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徐浩的楷书成熟和成名比颜真卿要早并对颜真卿楷书的成熟有正面影响.但为何在之后的书法评论中,少提到徐浩,而且二者的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却截然不同.而颜真卿却是家喻户晓的书法大家.本文试从二人不同时期的书作特点,和历代书论及被后人继承的情况从书品、人品的异同对二者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以探究为何书法史选择了颜真卿而不是徐浩.
  • 摘要:"雄浑"一词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被列为二十四品中的第一品,历来都被人所推崇,对中国的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雄浑"风格也在中国美学史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书法艺术中也经常出现带有雄浑风格的作品,本文简要从书法史中找出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对其结构字法进行解析.古今间气,能列入雄浑一品的诗、书、文并不少,能以苍茫神力称雄于艺术领域的作品也不少,但这些种种,都是一种追求"美"的表现,书法也不例外,而对于书法艺术的美,它不具有具体的解说,也不能对其提出过苛的具体要求,重要的是深入地体会它内在的精神。
  • 摘要:石刻帖及翻刻的研究视野往往需要超出书法领域,本文结合文献学考据的方法,从新的角度研究"第一山"旧刻及潮州金山翻刻之间的文化关系,揭示"第一山"石刻在不同时期的文化传播方式.提出了旧刻原貌有诗无款识、潮州金山石刻为晚明时期翻刻盱眙旧刻的观点.既还原了"第一山"旧刻面貌,也较系统地考明了潮州金山翻刻的版本。以资米芾书法研究、潮汕金石及书法史研究诸领域之用。
  • 摘要:清代中期以后,碑学体系经阮元的倡导与包世臣的推动在清代中后期很快风靡拓展,而至康有为将碑学的发展推至顶峰.然在革新求变的社会背景下,书坛充斥着"尊碑贬帖"的风气.通过探索《广艺舟双楫》中对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一脉艺术形象的多种叙述及阐释,并兼顾其他碑学理论家的相关立场,把王羲之形象的变化概括为从"帖学祖师"到"碑学傀儡";从"丰强秾丽"到"无复古意";从"绝于人目"到"借古开今".尽管在时代的作用下碑学理论家对王羲之的态度多少存在偏颇、妥协之辞——用碑派的眼光把王羲之溯源汉魏,或从"碑眼看帖"的角度来对王羲之的作品进行重新诠释……但这些对王羲之艺术形象的叙述和阐释都基本上对"二王"及其一脉书家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肯定,其目的说到底还是为了借王羲之大兴碑学,从而达到在文化层面上"革新求变"的目的.
  • 摘要:笔者在学习书论过程中发现历代书论中屡次提到"藁书"一词.随着疑惑的增加,对藁书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历代以来的书法家,研究者都对藁书有过不一样的诠释,而笔者认为,藁书即是一种书体,在历史上它曾经和隶书,行书,草书并列.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又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举出的文献和分析得知,唐以前的草书是章草,而稿书是指在一种字体还未成熟之前,为了流便加以减省变化的一种快写体。而在南北朝时期,草书盛行,当书写材料的扩大使章草横展的笔势变为纵引,而且纵引的笔势更符合人们的生理习惯,自由性强,藁书这种书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种刘一当时人们来说新出现的书体被称作“藁书”。本文着重讲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草书,其实从更广泛的一方面讲,凡是作为稿本的书写体都可以称作“藁书”。
  • 摘要:韩山师范学院的书法风气,源远流长,几百年来,薪火相传,不断发展.韩愈《与于襄阳》有言:"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秉承先贤对文化传承的殷殷期望,韩师将浓郁的书法风气融汇在百年师范教育传统之中,形成老师勤教,学生力学的良好氛围.书法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我校的书法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可谓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书法教育,让大学生领悟汉字之美,逐步提高书法水平,让书法不仅成为一项实用技能,更是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的手段。坚信,只要教育工作者坚守精神的高地,以敬畏之态度、严谨之作风、恒韧之精神踏踏实实地开展书法教育,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找到接桦之处,推陈出新,定能带出富有韩师特色的书法风气,成为岭南书坛的重镇,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用之才。
  • 摘要: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以水墨为元素,线条为表现形质,体现的是书写者的精神和追求.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是抽象的,所构成的书法形象无所确指;西方图像学理论则认为图像同语言一起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是与人类同在的"存在者",因此书法符号的表现是具象的,所映射的图像具体又生动.本文试图以西方图像学为切入点,通过书法创作过程以及经典书法名作分析,揭示书法创作和欣赏中图像呈现的作用.
  • 摘要:晚明经典尊严的衰落首先发生在书籍出版领域,继而影响至文学、书法领域.正统经典的内容全然被改造成低级的搞笑娱乐,古代经典的权威性不仅为人们所怀疑,甚至受到亵渎和挑战.在书壇上,时时处处搬出经典而经典又处于式微的时代.这些都是晚明文化症候群的缩影,他们对待古代经典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傅山的世界》一书中就列举了大量的董其昌与王铎的"臆造性临摹"之作,还有对儒家经典、小说等的篡改、戏拟等这些当时的文化现象,但限于编写主线,并没有从更多方面和更深的本质原因上去挖掘、探讨.所以,笔者想在此提出,并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解释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以期让晚明书法领域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及其意义更全面地明朗化.从董其昌"复古"理论与其书法实践间的矛盾,从民族文化、美学观的发展,从清代前、中期的书法实践与书学研究,从书法艺术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从书家的个人发展规律等六个方面来探讨.
  • 摘要:格调蕴含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也是传统艺术品评的一个重要尺度和标准,包括书法、绘画、诗歌、音律等领域.人们在评论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会说这件作品格调很高,或者格调很低.评论作品格调高低的标准是什么呢?格调作为传统艺术领域的上层建筑,它不仅仅是技法层面的高级表现,而且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和审美观念的综合体.从技法的角度而言,高格调的作品是建立在成熟的技法的基础上的,格调高的作品具备有一定的技法功底.但是技法十分高级的作品格调不一定高.反之,技法不行的作品肯定格调不高.
  • 摘要:晚明书家张瑞图书法作品中大量以杜甫诗文为题材.本文通过对该现象所涉张瑞图生平、社会环境、杜诗在晚明的影响等方面考辨,以期解答杜诗对张瑞图的影响以及杜诗与张瑞图书杜诗在艺术特色上的相近性等诸相关问题,旨在揭示在晚明时代风气与书画应酬的影响下,张瑞图以杜诗为题材寄托情怀,展现了其书法奇倔、雄浑、朴拙的艺术特色.
  • 摘要:文人画家书法在浩如烟海的书法历史中一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本文首先从文人画家绘画思想入手,进而探究其思想主张与人格精神对其书法创作的影响,对元明清时期代表文人画家"以画入书"的画意书风进行分析与阐释.
  • 摘要:《奴书订》是祝允明非常重要的一篇书学论述,收于《怀星堂集》卷十一"论议"类中.该文篇幅不长,但与《书述》一样,是能体现祝氏书学思想的代表性书论.相较两文,《书述》是从"书理"问题展开,对历代书法进行了概括性的评述,其核心目的就是要使书法艺术的发展回到继续尊崇汉末魏晋文人传统的道路上来;而《奴书订》则就"奴书"之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撰写缘由,大多论者普遍认为是祝氏不同意历史上关于奴书的说法及其岳父李应祯的奴书论.那么,历史上关于"奴书"一说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李应祯的奴书论与历史上的说法有无不同?其又是在什么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呢?李氏所谓的奴书有无针对一些具体的书家?祝允明为什么会反对李应祯的奴书论?祝氏此文在本质上又反映了其怎样的书学观念?上述诸种问题,皆是应该关注并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祝允明在《奴书订》中关于传承与革新的辩证思维,同时还反映出一定的尊古意识,与其论文学之发展亦颇有相通之处,这些思想应该说皆来源于传统,堪谓直击当时书坛一部分人盲目创新、不察本源之痛处,并对矫正“奴书”说盛行所带来的弊端亦有相当积极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祝允明本人对书法的学习与创作,正是按照他的这一辩证认识,以古出新,最终形成自己古雅纵逸的个性书风,与古人不谋而合。
  • 摘要:北宋朱长文编撰的《墨池编》是继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之后的一部书论丛辑,目前普遍认为《墨池编》共有两个版本系统:一种为明刊本系统.包括明隆庆年间薛晨刊二十卷续编三卷本(以下简称"薛本")和明万历年间李时成刊六卷本(以下简称"李本"),"李本"系据"薛本"重刻,"李本"在"薛本"基础上将二十卷合并为六卷,这为后来的《四库全书》所沿袭,《四库全书》本也属于这一系统,以下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称为"渊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称为"津本".另一种为清刊本系统.清康熙年间朱长文二十二世后裔朱之劢据家藏正本所刊二十卷本附《印典》八卷(以下简称"朱本"),后来又多次翻刻,有所谓"就闲堂"刊本和"宝砚山房"刊本等,但是翻刻本除了极少数字款有所更正外,其版式均无任何变化.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抄本《墨池编》,宋朱长文辑,明横野洲草堂抄本。
  • 摘要:2003年年底,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博物馆考古队对巴东县张家坟墓群进行发掘,发现古墓三座,其中M1墓道出土有一石板,上刻有136字,内容十分重要.恩施自治州博物馆《巴东县张家坟墓群2003年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有简介,并录有释文.《中国书法》2010年第4期刊有该刻石彩色照片,并附有陆明君先生所作释文及简单注释(以下简称"陆释").笔者细读照片,发现《简报》和"陆释"在释字、句读等方面各有得失,而均存在可商榷的地方,对铭文内容及其意义也有待进一步阐释与抉发。综上所考,“元和四年刻石”虽然字数不多,却包含了年代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史、佛教史、屈原评价史、文体学等许多方面的宝贵信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外,铭文在用笔、结体和章法方面也颇有特色,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 摘要:本文对杜甫诗歌《李潮八分小篆歌》所写道的篆书历史、篆体与草体书法的审美差异,以及对唐代分隶与小篆名家的评价、杜甫的书法美学观等问题,作了叙述与探讨.本文的目的,在于就一个较小的视角突破口,来看诗人杜甫对于书法艺术的文学表现,并总结这位诗人与他写的这首诗的书学价值.
  • 摘要:当今书坛对于书法本质的认识多有迷失,故有再次强调之必要.书法的本质决定了书法的载体为汉字,有可阅读之内容,运笔以中锋为根本,创作当顺遂自然.故其要求书者不仅要有高超之技术,还要有"天人合一"的精神修养.
  • 摘要:沃兴华先生是当今书坛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所参与提倡的"民间书法""流行书风"以及有关言论曾引起过不少的讨论和非议,在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方面也时有新说.《我创造,故我存在——书法传统再认识》(载《中国书法》2004年第11期)一文,便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之作.该文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传统,用创造的理论来阐释传统,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笔者通过对该文的仔细研读分析,觉得沃先生对传统书法的论述存在简单化、随意化和想当然的错误做法,客观上有歪曲传统之嫌,有必要予以辩驳.
  • 摘要:新形势下,随着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大环境也得到良性改善.然而,当前高校书法篆刻教育存在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无法回避,亟待解决.本文以篆刻为视角,针对全国设有书法专业的院校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调研,力图呈现篆刻教育之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通过文化反思建构当代篆刻艺术教育的课题,呼吁广大高校形成高端人才培养卓识,推进书法篆刻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书法高等教育实操体系.
  • 摘要:林散之的笔墨观包括执笔要"虚灵"、运笔要"活"、要方圆兼用、用墨要"润"要"熟",其核心的笔墨观是关于笔墨关系的看法,是在古人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散草"善用枯笔飞白、用画法入书的确渊源有自."知白守黑"是林散之结构章法的理论基石,而林散之书法创新观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一个字:"变",由楷入草、章法要松、长锋用笔、革新墨法等均是其中应有之义.林散之书法审美观的核心是反对俗书,书法要去匠气,读书则是变换气质的主要手段.
  •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梁武帝在其书法理论中有没有"贬王"的思想.故在文中,笔者对梁武帝在《梁武帝与陶弘景相互论书启九首》中的四则梁答、《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以及他所作的《草书状》进行了探讨.探讨的结论是:在梁武帝的上述书论中,很难推出他对王羲之是褒还是抑.从而,质疑王家葵先生所提出的"梁武帝贬王"的说法.另外,笔者注意到,梁武帝曾在其《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论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是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即有很明显的"褒王"倾向.故,在文章的余论部分,对《古今书人优劣评》与《十二意》《论书启》的成文顺序进行了考察.得出结论:梁武帝在作《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和四则《论书启》之前已有推崇王羲之书法的思想.
  • 摘要:散卓笔制作工艺精良、历史悠久,其以笔根深藏、笔锋齐健为特点,是苏轼喜爱使用的毛笔种类之一.苏轼书风(偃笔)的形成,与"散卓"(无心)笔制的性能及其特有的执笔姿势(单苞)存在重要关联.
  • 摘要:本文以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研究个案,并结合中国传统的集字现象,分析怀仁集《圣教序》为何选择行书,并提出《圣教序》是拼凑还是临写的疑问.首先,阐述了中国集字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方式,并分析唐初崇王书风现象,而后引出《圣教序》.在此基础上列举《圣教序》对后世的影响.文章最后将《圣教序》中各字迹进行分析,并比对可考王羲之的部分资料.通过分析字迹的一致性引出疑问.文章分别探讨了《圣教序》在集字方式中的定位问题,《圣教序》字迹的变化问题,最终提出怀仁集《圣教序》的方式问题和字法选择问题.并对于《圣教序》在后世的传播得出清晰的认知,以此为考察集字现象、《圣教序》及其他集字书法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 摘要: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自宋以来,学者对其研究已经涉及很多领域,尤其在文学、绘画、书法等方面,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正是有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才使苏轼的资料得以去假存真,才使今天的学术还能往前迈进.所以,研究苏轼,不但能深入了解其书法成就,还能从历代的研究成果之中吸取大量信息,来扩充自己的知识,为今后研究做一定的积累.当然,浩如烟海的资料,也是目前研究苏轼的难点,往往一个微小的问题,可能会有好几种说法.在研究过程中,能不能从资料里辨别真伪,能不能全面收集到所要的关键信息,是衡量研究深度的重要标准.本文所考之《新岁展庆帖》,其年代已有好多位专家学者研究过.此帖据徐邦达所考,为苏轼元丰四年正月初二所书,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结论之相同.孔凡礼认为此帖书于元丰五年正月初二,但没有专文进行论述,只散见其著作之中.故本文主要是梳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一些新资料,提出一些新问题,以推进目前学界对此帖的研究.
  • 摘要:在中国书法史上,怀素在张旭的基础上,把狂草艺术推向巅峰,是古典浪漫主义书法艺术的代表.本文运用文化分析的方法,在近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满足于单纯的现象分析上,而是通过把文化与现象结合起来,从草书歌诗中怀素创作情景的描述、怀素草书风格形成的时代因素及怀素草书与禅宗文化,从时代和思想文化背景等角度去阐述,试图更深入地理解与把握怀素草书狂放的独特风格和题壁的表现形式的成因.通过探究,笔者认为中唐社会背景和人们审美趣味从中和到尚奇的变迁,是与禅宗思想的兴盛有非常大关系的,从中可看出怀素及中唐以后的书僧群体书法蕴含着深刻的禅宗思想实质.这对把握此一时期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及文化内涵,理解唐代书法史及研究怀素等书僧群体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 摘要:美学,是西方人的学科.中国美学,是一门在20世纪新生的学科.受西方哲学美学及其叙事方式的影响,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是"西方美学在中国"(西方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美学).在"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大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一个异常艰巨的"战略"任务:是弄清中国美学的本土形态,还是继续习惯性的移植西方的美学?美学界为数不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提出美学学科应有的两种不同形态:哲学体系型美学与诗性智慧美学."呼唤"转换思维方式,建构道德形上学美学.以此来梳理、建构中国本土美学形态,这迟来的"呼唤"有着惊世骇俗的意义.那么,在"文学艺术门类美学"中的"书法美学",是继续习惯性的移植西方美学?还是重新建构本土书法美学形态呢?为此,本文就如何转换思维方式、建构本土的书法美学形态,提出相应的看法并展开简略的论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美学学科形态的不同,我们只有疏通中西美学精神的脉络,用西方康德道德形上学本体论美学与中国的心性哲学相汇通,再结合具体的物化研究(二者缺一不可)。中国的美学、书法美学的前途必定会洞门大开,那时“西方美学在中国”的尴尬局面将不复存在。只要学人们共同努力,相信书法美学的春天会定会到来!
  • 摘要:对于特殊材质的书法的研究应该连同其材料、所放置的空间以及人们观看的习惯一同纳入研究视野之中.屏风书法作为一种特殊媒材上的书法图像,给对关于书法作品的媒材和内容的研究提供了范例.与此同时,杂体书作为一种特殊的书法形式也多施于屏风之上,两者是否有什么样的关联,都是本文试图去探讨的问题.屏风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书法形式,施于其上的杂体书也是流行一时的书体。摆设屏风、观看屏风上的内容,人们都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产生于屏风画之后的屏风书法,因袭者屏风画的某些特点,比如在看杂体书时依然是一种看绘画的观看方式,比如杂体书书写的内容,又比如杂体书所具有的图画性质,都显现出一种与绘画密切的联系,使得以理解这一类屏风书法出现的原因。
  •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苏轼日常书写与其尚意书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从其传世书迹入手,统计和分析日常书写在其书法风格产生——形成——成熟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通过对其日常书写状态的考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其书论中关于"无意于佳乃佳"的各种因素和先决条件.根据用途和书写目的的不同,日常书写在面貌上呈现比较大的差异,在新意和法度的平衡之下,佳书得以产生并呈现出多样的姿态.印刷术的发展和刻帖的普及使日常书写有较大的发挥余地和表现空间,进而影响尚意书学思想的普及和兴盛.
  • 摘要:古今书家坚持"学书立品""人书合一""书文同耕"的人文思想,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人文精神是书法艺术的灵魂,艺术学养是书法教师的育人之本.高校书法研究生是未来书法教学和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理解、学习、应用、传承传统书法中的人文精神和汲取古今书法大家的艺术学养,近年来成为这一群体的显著短板.书法研究生应该传承书法文化中思想家的气质、学问家的渊博、艺术家的专注和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用关注文化国粹的热情来传承书法的发展,强化对书法历史、人文内涵、艺术魅力的认知学习,增加书法艺术的专业性、人文性、思想性,实现从"写字"到"书法"的角色转变.
  • 摘要:当代行草书以意境为中心,行草书的创作思维必然随之围绕着意境而展开.生命意味是书法形式美法则——笔法、章法、墨法的主要审美依据,本源于对生命意味的体悟与追求.当代"二王"谱系书家集群创作以探究、研习右军笔法为重点,以"用锋"技巧为中心环节,凸显了"精""专""准"的特色.他们在取法上不仅重视二王,也同样重视唐、宋、元、明;在观念上不仅注重传统的回归,在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创造;在风格上,求晋韵、追唐风、学宋意,主张碑帖兼容.当代"二王"行草书创作唯美抒情化表达,应对书法的人文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以古朴深厚为基调,辅以率真的写意性、抒情性及笔法变化的丰富性、生动性,去承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在锤炼笔墨技巧的同时更注重用心灵去感悟经典作品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并融入当代人笔墨情调和审美观念.
  • 摘要:书法史上,庾肩吾的《书品》是第一篇明确以"书品"命名的论著,被学者认为是书法品第类著述的开山之作.本文以《书品》为立足点,爬梳剔抉南朝书法史,梳理出南朝书风的流变,来探讨《书品》中蕴含的书法观点在南朝书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 摘要:宋代以来,书法逐渐形成了"先文后墨"的历史倾向.众多书家在书法作品及传世书论中也越来越多运用和贯彻"先文后墨".本文试通过论述古代书法教育发展(书学制度教育、世家书法教育),书家自我提升以及健康书风的回归三个部分,来探讨对历代书家恪守"先文后墨"这一文学与书法传统相互结合的准则及"先文后墨"衍生出来的思考对当代书法艺术启示等相关问题.
  • 摘要:"碑学、帖学"的观点经阮元、康有为等人鼓吹、渲染,成为一种定论.此论在中国书法理论及实践创作中影响极大,至今尚有余波.而有关碑与帖的关系至今讨论不休,笔者从文献学、历史学视角进行爬剔梳理,"碑学"的内部逻辑存在着诸多的悖论和矛盾,所以碑帖之争是事实,也常难分泾渭,于是学界便以"碑帖结合"论进行折中,"碑帖结合"只是仅仅注重了表象而疏忽了笔画之间的内在关联和规律性,碑帖书体的两分,并不意味着碑帖笔法的两分.碑帖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笔法渊源上同为一脉、一身两像.碑帖的结合也并非折中结合,碑帖的两难紧张对立,便是由深层书法笔法问题所导致引发.作为书法艺术的两个面,延长它们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书法本体的躯壳内得到统一.对一直占据书法史主流的帖学而言,碑学只是"变"和"用",而不是"正"和"体",碑帖之变是体用之变.
  • 摘要:清朝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重新发现篆隶书法以及北朝碑刻书法的审美价值,并且最终发展声势浩大,在书坛上取得了主导性的地位,以至于当时形成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篇说的:"迄于成、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的局面.然而近年来不少学者从帖学书法实用价值(科举考试)的角度出发,对碑学书法的地位提出很多质疑.笔者认为清代实用性书法不属于书法艺术的范畴,从实用性的角度驳斥碑学书法取得的成就本身就很值得商榷.因此,本文试图从书法理论的发展轨迹来窥探当时书坛的发展状况.
  • 摘要:孙过庭在《书谱》一文中提出"五乖五合"论断,其从主客观的角度剖析了影响书法创作的各种因素.书法创作的普遍规律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交融与统一,以"志"为先导,力求"五合",回避"五乖".在"五合交臻"理想的创作状态下,就会达到心手双畅,无往不从,创作出理想作品.
  • 摘要:唐代草书歌诗是唐诗中以草书主要是狂草艺术作为客体对象进行描绘的艺术题材诗.这些草书歌诗大多是观赏狂草之后的咏赞、议论之作,其本身也就成为集中反映唐人狂草观赏活动和审美观念的重要史料.本文就试以全唐诗中论及怀素及其狂草艺术的草书歌诗作为论述出发点,对怀素草书的创作类型、创作场景、观赏主体、创作方法的特点、艺术价值与魅力、招致的非议六个方面展开论述,理解其继承与创新的魅力所在.
  • 摘要:楷书的出现,应该在汉隶(八分书)成熟后不久,而楷书碑的出现则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成熟楷书碑出现之前,传统隶书碑则逐步显现出不同的楷变特征.而《受禅表碑》的刻立作为曹魏政府受禅大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字体的选择必然经过再三斟酌,因此《受禅表碑》中汉隶字体的楷化可以说是汉隶碑早期楷变的典型代表.本文将通过四个主要方面的变化来分析《受禅表碑》中出现的汉隶碑的早期楷变.通过分析《受禅表碑》中的楷变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汉碑早期楷变的大致面貌。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楷变仍是少数变化,《受禅表碑》仍然具有传统汉碑的主要风格特征。
  • 摘要:笔迹学是一门新学科,利用笔迹分析方法研究书法是新的尝试,文章运用笔迹分析方法,对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力求做到公允评价和准确判断,文中一些观点有别于时人,表现出较为独到的方法和见解.
  • 摘要:吴大澂于光绪十二年(1886)十一月至十四年(1888)七月间任广东巡抚,本文对当时其幕府成员进行了考证;对其幕府开展的学术活动以及吴大澂的金石研究活动进行了梳理;并借此揭示幕府学人对吴大澂学术研究的作用,以及吴大澂幕府学术活动对岭南篆刻、岭南文化发展的影响.总之,吴大徽在抚粤期间的幕府,召集了一批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金石研究活动,反映出当时金石学发展的盛况,同时也影响了一些学者如黄牧甫,对岭南地区的金石篆刻发展也有明显地促进作用。
  • 摘要:邹鲁一直位居国民政府的要职,但始终坚守传统文人的情愫,不遗余力地研究中国书法,深得晋唐法书要旨,探析明清书家笔法,镕铸百家,纳古出新.他在学书的过程之中主要受到民国政坛书家孙中山、胡汉民、胡毅生、林直勉、于右任、吴稚晖等的影响.同为辛亥革命之元勋,他们之间亦师亦友,交往甚密,共研互勉,构成民国书坛上一个独特书法群体,为民国书法史不可缺失的内容.
  • 摘要:书法的学习,就似小孩子在迷宫中玩耍,如果找不到进门与出门,就会在扑朔迷离的迷宫之中来回穿梭,徒费日月.本文从笔法之门、笔意之门、笔境之门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书法学习之中的秘密.笔法之门是书法的基础,包含了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四个重要概念;笔意之门则是由笔法之门进入笔境之门的中介,包含了笔势与笔意两个重要概念;笔境之门则是体会书法美妙的最终密码,他由笔格与笔境两个概念组成.如果理解了以上观念,书法的学习就如剥茧抽丝一般,最终进入书法之门,修得正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