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武则天的臣道观探析——以《臣轨》为例
【6h】

武则天的臣道观探析——以《臣轨》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言

(一)选题理由

(二)选题意义

(三)学术史综述

(四)“臣道”概念界定

(五)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臣轨》的成书及版本

(一)《臣轨》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二)《臣轨》的版本

二、臣道观的历史考察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隋及唐朝前期

三、武则天的臣德论

(一)守道

(二)公正

(三)诚信

(四)慎密

(五)廉洁

四、武则天的君臣论

(一)同体

(二)至忠

(三)匡谏

五、武则天的臣民论

(一)爱民

(二)利人

六、武则天臣道观的影响

(一)对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影响

(二)对后世的影响

(三)对海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臣轨》全文(无注)

附录二:《臣轨》书影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臣道观,是臣子“为臣之道”相关思想论断的总括,它涵盖了臣子对历史经验和现实政治的总结与归纳,是理论化、理想化的臣子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正所谓“明主治吏不治民”,君主同样拥有臣道观,《臣轨》一书就是武则天臣道观的深刻体现,而且不论是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还是对后世及海外,它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武则天撰写《臣轨》一书的初衷是为了“发挥言行,镕范身心。为事上之轨模,作臣下之绳准”。以《臣轨》一书为例,武则天的臣道观大致可以从臣德论、君臣论、臣民论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武则天的臣德论强调了为人臣者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她认为设官分职,德外无治,无论是择官选官,还是为官治官,都要以德性为先而取舍。概括来说,为臣者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主要包含恪守臣道、公平正义、诚实守信、谨慎保密和廉洁守法五个方面。君臣论作为武则天臣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同体”、“至忠”、“匡谏”三方面。而“同体”又可分为“君臣同体”和“群臣同体”两部分,武则天认为“事君者以忠正为基”,为大臣者,当“匡上之行,谏主之非”,在一定意义上,君臣关系的状况决定着君主政治的成败兴衰。武则天的臣民论主要体现在其“爱民利人”的观点上,也可以说是“民为邦本”的观点,武则天深谙儒家臣民之道,她认为臣民关系是为臣者一生中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臣子们只有处理好臣民关系,得到民众的尊敬和爱戴,才算得上有所成就,才能真正得到君主的重用。而为臣者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爱民恤下,利人重农,此即“为臣之忠者,先利于人”。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她的臣道观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这其中的理论、思想和实践
  不仅有利于武则天的统治,而且对后世以及海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武则天的臣道观传承至今,其中的许多思想和方法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相通的,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武则天的臣道观,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