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通信数据传输设备、通信数据传输系统、通信数据传输方法以及通信数据传输程序

通信数据传输设备、通信数据传输系统、通信数据传输方法以及通信数据传输程序

摘要

即使在包括延迟的主要原因是传输线路延迟的传输线路在内的网络系统中,也可以整体上有效地控制网络系统的通信速度并抑制延迟。一种与经由远距光纤电路连接的对向传输设备执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的通信数据传输设备包括:数据发送和接收单元,在向所述对向传输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之后,在确认应答到达之前发送数据;电路状态监视单元,根据在与所述对向传输设备发送和接收数据中的数据丢失发生状态,估计数据丢失发生概率,或获取由所述对向传输设备估计的数据丢失发生概率;以及执行控制的单元,在所述数据丢失发生概率超过预定值之前,不限制每次数据发送的数据大小,以及在所述数据丢失发生概率超过所述预定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数据丢失发生概率的增加来减小每次数据发送的数据大小。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51115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6-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080042445.6

  • 发明设计人 中田树宏;长谷川洋平;

    申请日2010-09-21

  • 分类号H04L12/56;H04L1/00;H04L29/08;

  • 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王波波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38:4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12-09

    授权

    授权

  • 2012-07-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L12/56 申请日:201009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6-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数据传输系统,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经由诸如海 底电缆系统之类的远距传输线路来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数据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被广泛地用作在终端之间的 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在具有巨大等待时间的网络中存在由于TCP/IP 的拥塞控制功能而导致的吞吐量下降的问题。

即,基于TCP/IP的通信的吞吐量取决于网络中在TCP的发送侧 和TCP的接收侧之间的往返等待时间(往返时间,下文中称为“RTT”) 和分组丢失率,且为了提高TCP/IP通信的吞吐量,分组丢失率的下 降是必要的。然而,在终端之间具的大RTT的电路中,取决于TCP/IP 的拥塞控制方法,其本身可能是使得通信的吞吐量劣化的主要因素。

一般而言,为了经由具有大延迟的电路来执行高速通信,TCP连 续发送大量的数据,且发送侧在协议栈中临时存储发送的数据,直到 从接收侧接收到确认应答(ACK:确认)。通过该方法,可以提高通 信的吞吐量,同时保证通信数据的完整性。尤其在近些年中,为了提 高TCP/IP的吞吐量,提出了若干具有如TCP/Tahoe、TCP/Reno和 TCP/Sack之类的名称的发送数据大小控制算法。此外,近来提出了被 称为高速TCP的用于远距高速传输的算法。

然而,对于远距终端之间的通信,一般使用通过将多个网络相互 连接而构成的复合通信系统来执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构成了 通信系统的每个网络根据其通信距离或通信速度而在特征和特性上通 常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上面提到的用于吞吐量提高的通信协议不一定 能够展示终端之间的包括通信速率控制在内的通信性能。换言之,由 于通信协议具有依赖于网络的特性的天性,在具有不同网络的复合系 统的情况下,存在不能有效控制整个系统的吞吐量的问题。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1995-250100(下文中称为“专利文献1”) 中公开了用于处理这种问题的技术的示例。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 中,在经由广域网连接多个LAN(局域网)的情况下,在LAN侧和 广域网侧分别使用独立的TCP/IP协议,且在LAN和广域网之间的一 部分连接设备处,将它们相互转换。此外,在该部分连接设备处终止 LAN侧的协议的流控制,且将广域网侧的协议的流控制的参数在广域 网的传输速率或传输延迟方面设置为最优值。其宣称:使用该技术, 可以将系统的吞吐量整体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通过执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协议转换的通信技术, 在将其应用到经由具有非常长的通信距离的通信电路(比如海底电缆 系统)的网络系统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效地执行通信控制。

即,在远距传输系统中,具体地,在海底电缆系统中,由于传输 距离相比于陆地网络非常长,光纤或中继单元造成的传输线路延迟本 身非常大。另一方面,由于通常用强力的纠错码(比如FEC(前向纠 错))来执行信号传输,因此海底电缆系统与具有非常少的信号错误的 一般陆地网络系统的特性相差很大。

这里,在TCP层的协议控制中,不能区分TCP/IP帧的丢失或延 迟的原因是由于拥塞产生的,还是由于传输线路具有的等待时间产生 的。为此,在远距传输系统段(比如海底电缆)中,即使延迟的主要 原因是如上所述的传输线路延迟,且很少发生信号错误,也将始终持 续执行与分组丢失相对应的控制。即,存在以下问题:即使延迟的原 因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传输线路延迟,但是只要延迟发生,TCP就不 能将数据传输的窗口大小设置得很大,且不能有效地提高吞吐量。此 外,存在以下问题:为了保证通信数据的完整性,始终需要在协议栈 中临时存储大量的数据,且执行通信控制是非常低效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的通信数据传输设备、通信数 据传输系统、通信数据传输方法以及通信数据传输程序;即使是包括 延迟的主要原因是传输线路延迟的段在内的网络系统,也能通过有效 地处理来执行通信控制并可以提高吞吐量。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通信数据传输设备是一种通信数据传输设备,其与经由 远距光纤电路连接的对向传输设备执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所述通信 数据传输设备包括:数据发送和接收装置,在向所述对向传输设备发 送连接建立请求之后,在确认应答到达之前发送数据;电路状态监视 装置,根据在与所述对向传输设备发送和接收数据中的数据丢失发生 状态,估计数据丢失发生概率,或获取由所述对向传输设备估计的数 据丢失发生概率;以及执行控制的装置,在所述数据丢失发生概率超 过预定值之前,不限制每次数据发送的数据大小,以及在所述数据丢 失发生概率超过所述预定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数据丢失发生概率的 增加来减小每次数据发送的数据大小。

本发明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是一种通信数据传输设备的通信数据 传输方法,所述通信数据传输设备经由远距光纤电路来执行数据的发 送和接收,以及所述通信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向对向传输 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之后,在确认应答到达之前发送数据;通过根 据在发送和接收数据中的数据丢失发生状态进行估计或通过从所述对 向传输设备获得,来获取数据丢失发生概率;以及执行控制,以在所 述数据丢失发生概率超过预定值之前,不限制每次数据发送的数据大 小,以及在所述数据丢失发生概率超过所述预定值的情况下,根据所 述数据丢失发生概率的增加来减小每次数据发送的数据大小。

本发明的程序记录介质是一种记录通信数据传输程序的程序记录 介质,所述通信数据传输程序用于通信数据传输设备,所述通信数据 传输设备向经由远距光纤电路连接的对向传输设备发送和接收数据, 以及所述程序包括以下过程:在向对向传输设备发送连接建立请求之 后,在确认应答过程到达之前发送数据;通过根据在发送和接收数据 中的数据丢失发生状态进行估计或通过从所述对向传输设备获得,来 获取数据丢失发生概率;以及执行控制,以在所述数据丢失发生概率 超过预定值之前,不限制每次数据发送的数据大小,以及在所述数据 丢失发生概率超过所述预定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数据丢失发生概率 的增加来减小每次数据发送的数据大小。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是包括延迟的主要原因是传输线路延迟的段在 内的网络系统,也能通过有效地处理来执行通信控制并可以提高吞吐 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信数据传输设备的框图。

图2是示出了当在本发明的通信数据传输系统中安装了用于发送 数据的临时存储装置时的情况的框图。

图3是在将本发明的通信数据传输系统应用到包括海底电缆电路 在内的通信网络系统的情况下的框图。

图4是示出了使用本发明的光转发设备中的操作内容的框图。

图5是示出了一般TCP/IP通信的分组序列的示例的图。

图6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TCP/IP通信的分组序列的示 例的图。

图7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TCP/IP通信的连接建立的分 组序列的示例的图。

图8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TCP/IP通信的连接建立的分 组序列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9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TCP/IP通信中的重置TCP连 接的示例的序列图。

图10是示出了以下情况的示例配置的框图,其中,针对陆地网络 侧接口,使用40GbE接口(IEEE802.3ba)作为使用本发明的光转发 设备,且安装了相位吸收缓冲器(phase absorption buffer)。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通信数据传输设备经由远距光纤电路来执行 数据通信的通信系统的框图。远距光纤电路2连接到通信数据传输设 备1,且对向传输设备连接到对侧。通信数据传输设备1包括用于与 对向传输设备交换通信数据的数据发送和接收机制3。控制单元4控 制数据发送和接收机制3的通信,使得在向发送目的地的通信数据传 输设备2发送连接建立请求(SYN:同步)之后以及在确认应答(ACK) 到达之前,可以发送数据,且还设置每次发送数据的数据大小。电路 状态监视机制5根据在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期间的数据丢失发生状态来 估计数据丢失发生概率,且还获取由对向传输设备估计的数据丢失发 生概率。只要数据丢失发生概率的值还没超过预定值,控制单元4就 不限制每次数据发送的数据大小。另一方面,在数据丢失发生概率超 过预定值的情况下,且当数据丢失发生概率变高时,对应于此,执行 控制,以使得每次数据发送的数据大小为小。

根据该实施例,不通过监视数据丢失发生(如通常的TCP所进行 的通信控制),而是通过检测在远距光纤电路中的数据丢失发生概率, 来监视电路的状态。且在电路的状态良好并可以预期将不发生数据丢 失的情况下,不限制每次数据发送的数据大小,且连续发送数据而不 需要等待来自目的地的ACK的到达。即,在类似于海底电缆的电路 中,其中即使存在延迟,其数据丢失发生概率在大多数情况下也足够 小,可以避免只是由于存在延迟而限制每次数据发送的数据大小所产 生的浪费,并且可以实质上提高吞吐量。

图2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框图。该实施例在远距光纤 电路的两端上将上述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数据传输设备相连,并相互发 送和接收数据。此外,通信数据传输设备1还包括用于临时存储已发 送的数据内容的数据存储设备6。控制单元4控制数据存储操作,且 不在数据存储设备6中存储已发送的数据的内容,直到数据丢失发生 概率的值超过预定值。另一方面,在数据丢失发生概率超过预定值的 情况下,在数据存储设备6中存储已发送的数据的内容,直到ACK 到达。

一般而言,在电路延迟大的电路中,为了对最差情况的数据丢失 发生有所准备并且为了增加吞吐量,需要临时存储大量的发送数据。 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在预期状态良好且不发生数据丢失的情况下, 不临时存储发送数据。为此,不需要确保大量的临时数据存储区域。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3是示出了 以下情况的示例配置的框图,其中,将本发明应用于以下情况:在分 别属于不同的陆地网络系统的通信终端之间经由诸如远距光纤电路之 类的海底电缆系统来执行数据通信。在图3中,通过TCP来执行发送 终端和接收终端之间的通信。然而,在作为通信数据传输设备的光转 发设备7和8中包括协议转换机制。且协议转换机制在中继数据通信 时,在发送终端侧的陆地网络段、接收终端侧的海底电缆段以及陆地 网络段的相应段中转换协议。以太网(注册商标)设备9和10是一般 陆地网络系统中的诸如路由器或网桥之类的通信设备。此外,在海底 电缆段中,可以存在执行信号放大的光纤放大器。

图4是示出了图3的光转发设备7的结构的框图。此外,该结构 还与光转发设备8相同。在图4中,监视单元11执行对整个转发设备 的警告检测状态的监视和警告传送控制。XFP 12是作为陆地网络侧接 口的10千兆小型可插拔收发信机,并适用于10G以太网信号。SerDes 13是串行器/解串器,且将来自XFP12的10G串行信号转换为并行信 号。此外,将从海底电缆侧方向输入的10G并行信号转换为串行,并 发送到XFP12。FEC处理单元14包括FEC(前向纠错)编码/解码功 能,执行对从陆地网络侧输入的10G以太网信号的FEC编码,并将 其发送至海底电缆侧。此外,FEC处理单元14对从海底电缆侧输入 的FEC编码信号进行解码,并向陆地网络侧发送已解码的10G以太 网信号。E/O转换器15对从FEC处理单元14输入的电信号进行电- 光转换,并将其作为光信号输出。O/E转换器16对从外部输入的光信 号执行光电转换,并将其发送至FEC处理单元14。协议转换器17是 对在数据中继时所需处理执行控制的部件,该控制包括在陆地网络段 和海底电缆段之间的通信协议的转换,且协议转换器17包括用于根据 海底电缆段的电路状态执行通信控制的机制和用于临时存储发送数据 的机制。即,在协议转换器17中,将从陆地网络侧接口接收的TCP/IP 信号的控制参数改为适用于海底电缆系统的参数(下文中,将该 TCP/IP帧描述为扩展TCP/IP帧)。此外,将从海底电缆侧接口接收到 的扩展TCP/IP帧转换为通常的TCP/IP帧,且从陆地网络侧接口输出。 通过在作为波长复用传输系统的海洋电缆系统的两端都布置该光转发 设备,可以使用扩展TCP/IP帧在具有长等待时间的海底电缆段中进 行通信。

通过协议转换器17将从陆地网络侧接口接收的TCP/IP帧转换为 被调整为海底电缆系统的传输线路特性的扩展TCP/IP帧,并从海底 电缆侧接口输出。另一方面,将从海底电缆侧接口接收的扩展TCP/IP 帧转换为通常的TCP/IP帧,并从陆地网络侧接口输出。

通过由协议转换器17执行TCP/IP的转换控制,协议转换器17 对TCP/IP帧进行的改变操作对于连接到陆地网络侧接口的陆地网络 系统的设备是隐藏的,且对于外部设备,其就好像通过传统TCP/IP 进行通信一样进行操作。

上述光转发设备中的数据处理的具体内容如下。从陆地网络侧接 口输入的以太网帧在经过XFP12和SerDes13之后,输入到协议转换 器17。在协议转换器17中,参考帧中存储的分组报头,识别TCP/IP 报头,执行对TCP/IP的接收处理,且恢复分组中存储的数据。此外, 在协议转换器17中,对所涉及的数据执行TCP/IP的发送处理,且将 帧发送到FEC处理单元14。FEC处理单元14对帧执行FEC编码,并 将其发送至E/O转换器15。在执行了E/O转换之后,将已编码的帧从 海底电缆侧接口输出。

另一方面,在O/E转换器16执行了O/E转换之后,将从海底电 缆侧接口输入的已编码的帧发送至FEC处理单元14。FEC处理单元 14对已编码的帧执行FEC解码,并将该帧发送至协议转换器17。在 协议转换器17中,参考帧中存储的分组报头,识别TCP/IP报头,执 行TCP/IP的接收处理,以及恢复分组中存储的数据。在协议转换器 17中,对所涉及的数据执行TCP/IP的发送处理,且向SerDes 13输出 以太网帧。经由SerDes 13和XFP 12从陆地网络侧接口输出该以太网 帧。

此外,在接收侧的光转发设备8中,当对接收到的FEC编码进行 解码时,检测海底电缆段的传输的比特错误率,且将该值通知给发送 侧的光转发设备7。在比特错误率不足够小的情况下,被通知了比特 错误率的光转发设备7的协议转换器17判断海底电缆段的传输特性不 够好,对分组丢失的发生有所准备,临时存储发送数据,直到ACK 到达,且还限制数据发送的窗口大小。另一方面,在比特错误率足够 小的情况下,其判断海底电缆段的传输特性良好,且可能不发生分组 丢失。且在TCP的发送处理中,不存储用于数据的重新发送的数据, 且此外,连续发送数据,而不等待针对已发送数据的ACK到达。此 外,根据对侧设备的接收能力,将窗口大小设置为最大。

根据该实施例,通过参考比特错误率来监视海底电缆侧的传输特 性,且执行根据分组丢失的发生概率的通信控制。为此,不需要确保 用于存储数据的大量存储区域,且还可以通过在海底电缆段中的有效 数据传送来实质上提高吞吐量。

此外,将参照序列图来描述在上述光转发设备中的数据中继的分 组序列。

图5是示出了作为对比的、在具有长等待时间的海底电缆系统上 使用一般TCP/IP协议来执行通信时的示例的分组序列图。在传统 TCP/IP中,在以窗口大小发送数据一次之后,等待来自对向设备的 ACK到达,且恢复数据的下一次发送。因此,在具有长等待时间的传 输线路中,吞吐量实质上下降。

相反,图6指示了以下情况,其中,考虑到传输线路的等待时间, 光转发设备针对来自陆地网络侧的SYN向陆地网络侧返回ACK,而 不等待来自对侧的光转发设备的ACK到达。且调整扩展TCP/IP,使 得可以连续进行来自陆地网络侧的数据传送。与在传统TCP/IP控制 中在ACK从对向设备到达之后发送下一个数据相反,如图6所示, 通过在ACK从对向设备到达之前光转发设备向陆地网络侧返回ACK, 可以促使连续发送数据。相应地,可以提高具有长等待时间的海底电 缆系统的吞吐量。

此外,可以如图7和图8所示改变TCP/IP的握手方法。图7是 光转发设备向TCP的SYN分组应答SYN/ACK的示例。此外,图8 是以下情况的示例:光转发设备应答SYN/ACK并等待,直到接收到 作为对SYN/ACK的应答的ACK,且之后,协议转换器发送SYN分 组。

接下来,将参照图3和4来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在本实施 例的光转发设备中,协议转换器17在TCP/IP的发送处理时获取电路 的帧错误率,并将其反映给TCP的控制。

即,在海洋电缆段中,即使比特错误发生,只要其在可以由FEC 通过纠错恢复的范围内,也恢复错误比特并因此将不导致帧错误发生。 然而,在例如传输线路的状态极端劣化的情况下,且当比特错误的发 生超过纠错功能的修复能力时,帧错误发生。此外,当帧错误发生超 过TCP的错误修复能力时,将发生分组丢失。

在接收侧的光转发设备8中,在对接收到的FEC编码进行解码时, 对帧错误发生进行计数,且将该值通知给发送侧的光转发设备7。此 外,通过例如监视10GBASE-R信号的编码,来检测帧错误发生。此 外,在2个光转发设备中的监视单元都对帧错误发生进行计数,并交 换该值。

光转发设备7中的协议转换器17参考从光转发设备8经由监视单 元11所通知的帧错误率。在该帧错误率不够小的情况下,将海底电缆 段的传输特性判断为不良好,临时存储发送数据,直到ACK到达, 以对分组丢失的出现有所准备,且还限制数据发送的窗口大小。另一 方面,在帧错误率足够小的情况下,判断海底电缆段的传输特性良好, 且将不发生分组丢失。且在TCP的发送处理中,不存储用于数据的重 新发送的数据,连续发送下一个数据,而不等待针对已发送数据的 ACK接收,且根据对侧设备的接收能力,将窗口大小设置为最大。

根据该实施例,通过参考实际发生的帧错误率来监视分组丢失的 发生概率。为此,在传输特性很少实质恶化的电路中,相比于将与分 组丢失实际相连的比特错误率低的情况,可以有效地监视电路状态。

此外,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根据本实施例,与上述本发 明的第二实施例相同,协议转换器17从对向光转发设备接收对在海底 电缆中发生的在FEC解码时检测到的比特错误率的通知,且将其反映 给TCP的控制。然而,根据第五实施例,基于比特错误的发生是否在 作为标准的FEC的纠错能力的范围中来监视比特错误的发生,且只要 比特错误率在纠错能力的范围内,则将海底电缆实际上作为无错电路 处理。且在比特错误率接近纠错能力的极限时,确定帧错误发生上升 的概率,开始控制,以对数据丢失发生有所准备。

根据该实施例,在帧错误发生之前,检测其发生概率。为此,相 比于监视实际发生的帧错误的情况,可以以较小的风险来执行通信控 制。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成为用于判断数据丢失并未发 生的阈值的数据丢失发生概率是根据操作的需要来决定的参数。例如, 当比特错误率是10-15时,可以将其设置为足够小的值,且在该值的情 况下假定分组丢失并未发生。

此外,在对并未存储的TCP连接的数据由于任何原因而丢失的情 况有所准备的过程中,协议转换器17可以发送重置分组,以重置数据 发生丢失的TCP连接。此外,在协议转换器17中,可以重置与丢失 数据的TCP连接相关的陆地网络侧的TCP连接。图9是示出了以下 示例的序列图,其中,在未存储的TCP连接的数据由于任何原因而丢 失的情况下,协议转换器17重置丢失了数据的TCP连接、以及与该 TCP连接相关的陆地网络侧的TCP连接。

此外,对于比特错误和帧错误,为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2个光 转发设备的监视单元11可以有以下示例:2个光转发设备保持它们之 间的海底电缆,以交换它们中的每一个包括的比特错误和帧错误信息。 如果在2个光转发设备具有的信息中存在差异,则可以检测到与电路 状态不同的问题,比如一侧上的设备的故障。

此外,当海底电缆电路的比特错误率或帧错误率足够低时,可以 有以下示例:在海底电缆电路段中通过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发送 数据,且在陆地网络段中通过TCP传送数据。相比于TCP,即使UDP 在可靠性方面处于劣势,其传送速率更高,且可以有效地使用UDP, 以在没有错误发生的电路中执行高速传输。

图10指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转发设备的示例配置, 其采用了40GbE接口(IEEE802.3ba)作为陆地网络侧接口。与上述 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同,该光转发设备包括以下机制:在分组丢失发生 概率达到预定值的情况下,改变海底电缆电路的数据传送段大小的设 置值,且同时改变临时存储的数据量。由于该实施例在远距离上发送 对4个10Gbps信号的波进行复用的40GbE,且在该情况下,对每个 波长分量,相位差表现为光路径长度或偏振波离散之差,需要在转发 接收单元中吸收该相位差。因此,相比于容纳10G以太网信号的情况, 由于设备中的延迟时间通过延迟的增加变得更大,可以预期本发明的 进一步效果。

该光转发设备的结构如下。在图10中,监视单元18执行对整个 转发设备的警告检测状态的监视和警告传送控制。O/E转换器19容纳 10G以太网信号作为陆地网络侧接口。SerDes 20对从O/E转换器25 输出的10.3Gb/s x4信号进行解码,并将其恢复为并行信号。此外,将 协议转换器21输出的并行信号转换为10.3Gb/s x4的40GbE信号,并 将其输出至E/O转换器27侧。协议转换器21包括以下功能:将从陆 地网络侧接口接收到的TCP/IP信号的控制参数改变为适合海底电缆 系统的参数,并使其成为扩展TCP/IP帧;以及还将从海底电缆侧接 口接收的扩展TCP/IP帧转换为通常的TCP/IP帧,并将其输出至陆地 网络侧接口。SerDes 22将从协议转换器21输出的并行信号转换为 10.3Gb/s x4的40GbE信号,并将其传输至FEC处理单元23。此外, 根据从相位差吸收缓冲器26输出的40GbE信号,恢复并行信号。此 外,FEC处理单元23包括FEC编码/解码功能,执行对从陆地网络侧 输入的40GbE信号的FEC编码,并将其发送至海底电缆侧。此外, 对从海底电缆侧输入的FEC编码信号进行解码,并将已解码的40GbE 信号发送至陆地网络侧。E/O转换器24对从FEC处理单元23输入的 电信号进行电光转换,并将其作为光信号输出。O/E转换器25对从外 部输入的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并将其发送至FEC处理单元23。相 位吸收缓冲器26吸收由海底电缆段中信号传输所产生的40GbE的每 个波长的相位差。E/O转换器27对从SerDes 20输入的电信号执行电 光转换,并将其作为光信号输出。

根据本实施例,将本发明应用于40GbE传输系统。在40GbE传 输系统中,相比于10GbE传输系统,等待时间非常长。为此,通常需 要确保用于临时存储发送数据的大量数据存储区域。然而,通过应用 本发明,不需要确保这种数据存储区域。此外,对具有长等待时间的 40GbE传输系统应用本发明,可以展示出巨大的效果,特别是对数据 传输的吞吐量提高。

尽管已参照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 本发明不受限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以在不脱 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亲你工况下,对本发明做 出形式和细节方面的各种改变。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09年9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09-218752的优先权,并将其公开内容以全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中。

[代码的描述]

1       通信数据传输设备

2       远距光纤电路

3       数据发送和接收机制

4       控制单元

5       电路状态监视机制

6       数据存储设备

7、8    光转发设备

9、10   以太网设备

11      监视单元

12      XFP(10千兆小型可插拔)收发信机

13      SerDes(串行器/解串器)

14      FEC处理单元

15      E/O转换器

16      O/E转换器

17      协议转换器

18      监视单元

19      O/E转换器

20      SerDes(串行器/解串器)

21      协议转换器

22      SerDes(串行器/解串器)

23      FEC处理单元

24      E/O转换器

25      O/E转换器

26      相位吸收缓冲器

27      E/O转换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