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儒道研究》 >从1807年的西办华塾到1907年的官话师范——清代马来西亚中文教育史新说

从1807年的西办华塾到1907年的官话师范——清代马来西亚中文教育史新说

         

摘要

1807年,天主教会在槟榔屿训练了第一批接受中文授课的神学人员,是亚洲大修院的缘起,可说是英殖东南亚地区最早出现的中文教育。以后马六甲又有伦敦兄弟会传教士设立英华书院,对中国知识界的洋务意识造成极有力的冲击。然而,终整个19世纪,英殖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社会毕竟是缺乏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本地自办的旧式中文学塾,教师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它们面对着欧洲人办中文学塾、欧洲人办英文学塾的竞争,倍感压力。一直到清朝末年,随着清廷学部的奖励政策以及派员南下支持,新马华人参照张之洞等人在1903年修订的《奏定学堂章程》,于1905年创立了中华学校,英殖东南亚地区方才出现新式的中文教育。从1905到1907年之间,东南亚各地华人社会纷纷根据癸卯学制精神设立新式中文学校,它们崇尚中华认同,又结合西学,在海外推行比较完整的学制以及官话教学,逐渐淘汰了方言私塾。这些学校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将全国统一教育行政机构的权限延伸到领土之外,通过政府行为去维护华人文化与提升民族教育。从1807年洋人在槟榔屿办中文教会教育,到1907年清朝主动派遣官员在槟榔屿设立的师范传习所拥有了第一批毕业生,这中间经历了整整一百年的沧桑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